近期:2004年-2007年
中期:2008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第11条 规划指导思想
11.1 加快推进商贸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构建江苏省商贸大市,使商贸流通业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
11.2 坚持科学和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重点拓展商业建设的新空间,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苏州商贸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飞跃,逐步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网络体系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区域性购物天堂。
第12条 规划原则
12.1 与超前引导相结合。任何商业形态的布局、业态的设置在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同时,应具有前瞻性,起到超前引导的作用。
12.2 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步骤及实施政策等来确定商业规划的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配置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竞争力的网络格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商业服务功能。
12.3 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的分析,确定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导向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12.4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必须坚持与旅游、文化、会展、制造等产业的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业空间,提供新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通过与其它相关产业的结合,实现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的有机组合,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商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12.5 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根据不同商业区域的特点,确定不同业态、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和数量,并注意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大型与小型商业设施的结构关系。大型商店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如任意发展,将影响中小商店的生存。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市区商业网点布局的各层次配置应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保证基本消费,突出地域特点,鼓励业态多样化,努力做到大、中、小商业网点协调发展。
12.6 与效能发展相结合。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发展,既要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捷轨道交通系统,将网点建在交通便利之处;又要避免商业网点的布局对原有交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旧城商业网点的改造建设,应注重对交通的疏导和改善,尤其是停车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12.7 与传承文化相结合。在商业网点的改造和建设中,要妥善保护商业老字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并转化为商业资源,以历史文脉为底蕴发展现代商业,使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
12.8 与城市环境相结合。现代商业网点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不具备卫生、环境要求的网点不应允许开业,必须满足居民便利购物,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13条 总体目标
13.1 苏州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苏州中心城区,服务苏州市域,辐射长三角地区,依据苏州城市的特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格局,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的发展需要。
13.2 到2007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竞争有序的江苏商贸大市,初步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标志性商业格局,商贸流通业在长三角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到202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中等城市商业水平,使苏州成为流行时尚、著名品牌、新型服务的重要集聚地,成为极具特色的购物、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第14条 商贸业相关指标预测
14.1 苏州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预测2004年-2007年苏州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5%,2007年达到360亿元;预测2008年-2010年苏州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2%,2010年达到506亿元;预测2011年-2020年苏州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0%,2020年达到13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