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实现“双优化”。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3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1.9亿元,增长1.25倍。受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影响,第三产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首次超过工业。全市第三产业投资29.9亿元,是工业投资额的1.6倍。投资结构出现变化,显示我市经济发展由工业拉动为主转向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二是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多年来,受外向型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市国税收入增长一直快于地税收入,经济发展对地方财税收入的贡献相对较小。1-3月,全市税收收入46.56亿元,增长26.2%。其中,国税收入34.47亿元,地税收入12.09亿元,分别增长25.6%和28.2%。地税收入增长在近年来首次超过国税收入,是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效应的显现。全市民营税收总额13.21亿元,增长52.9%,比全市税收增幅高26.7个百分点,对财税增长的贡献增强。
--后劲实现“双增强”。一是投资后劲增强。受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投资期结束进入生产期的影响,去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负增长。今年1-3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57.3亿元,增长23%,走出了负增长区间,增幅在珠三角中居第4位,高出年初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出现拐点,说明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引资后劲增强。成功举办了“07惠州招商引资推介会,引进了一批质优项目,增强了发展的动力,为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引进项目总量大。引进了可签约项目164宗,投资总额1062亿元。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67宗,投资总额800亿元人民币。引进三产项目比重大。签约项目不仅涉及到数码电子、精细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还拓展到旅游、物流、商贸、房地产、教育等三产领域,其中涉及第三产业的项目62宗,投资额70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七成,对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动力。引进内资项目多。引进可签约内资项目92宗,投资总额775.3亿元,占可签约总额的73%。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创建工作有新进展。召开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了各项创建工作。开展“感动惠州”年度人物和“百佳外来工”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正气。全面启动第13届省运会筹备工作,加快各类体育场馆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有新成效。实施新的八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一季度新增加就业岗位1.2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安排300万资金改造农村薄弱卫生院。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低保户从1.94万户增至2.36万户。维稳工作有新举措。推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开展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391宗信访隐患和矛盾纠纷,实行“五定五包”,即信访问题定责任单位、办案人员、解决方案、结案时间、结案标准;领导包案处理大要案,做到包调查了解、研究处理、思想疏导、问题结案和包息诉罢访。举办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班,提高复退军人就业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了维稳综治工作中心。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