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者主要查找:(1)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违规违法行为;(2)为追求眼前利益,偏离经营范围,虚假宣传,随意许诺,相互勾结,蒙骗客户,违规违法经营,严重损害客户利益,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3)参与或组织非法融资活动,破坏金融秩序的违规违法行为。
2、企业职工自查自纠的内容。
企业职工要深入查找在生产、加工、商贸、服务等方面违反内控制度、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接受或索取贿赂的问题。(1)利用工作之便,为外单位从事购销活动,或故意刁难合作单位,个人索取、收受"提成"、"酬金"等不正当交易行为;(2)与外单位的购销人员达成默契,用提高或压低价格的手段,为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3)职工私自收取承包费、挂靠费等不正当利益,纵容他人非法经营的问题;(4)违反财务制度做假账,掩盖不正当交易资金收支事实的行为。
其他类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及其职工,也要参照上述要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三)非公有制企业自查自纠的整改落实。各非公有制企业要对查找出的不正当交易问题,以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积极、有序地进行整改。对大多数有不正当交易和不廉洁行为但情节较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来说,主要还是教育批评整改,管住今后。首先,要发动职工把问题分类细化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调查研究,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找准问题的症结。其次,要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整改的措施。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从源头上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再次,要明确整改问题的责任。按照职能分工,将整改任务逐一分解,明确责任主体。通过职代会监督整改过程,公布整改结果。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要加强协调,把问题向上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及有关部门反映,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逐步解决。
五、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握好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循序渐进,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把治理商业贿赂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企业自律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对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