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九)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口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万吨/年以下,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制糖、酒精、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广,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废弃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和统计核算制度,制定高耗水、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及合格评定制度,强制淘汰高消耗及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区、生态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做好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工作。建设和形成节水长效机制,鼓励水循环利用,有序地控制地下水开采,依法取水,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雷州半岛空中云水资源,建设湛江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污水回用和循环用水。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搞好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推广使用天然气、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建立健全土地交易机制,对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实行指标控制,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积极推广替代粘土实心砖的环保轻质新墙体材料。重视海洋资源保护,合理规划海洋功能区,合理开发利用港口岸线资源。
  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法治,加强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以建立海水养殖业废水治理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各主要河流及海岸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和保护城市水质的环境及生态。保护好鹤地水库、九洲江、鉴江、南渡河、甘村水库等主要水源,防止水污染。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补充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监控体系。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建设工业固体废物、旧电子电器、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处理中心,扩大高污染燃料控制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建成湛江电厂脱硫工程。开展大气化学成分监测,推进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类激素等化学物质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创建生态县。
  4.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权”制度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新模式。完善以县站和中心乡镇服务所为重点的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计划生育率达8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文化大市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技术开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合资源,构建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高新技术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展。办好各类科技园区,加强科普教育。2010年,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省级以上150家,6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起研发机构,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80项,每100万人口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件和60件。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和农村实用人才。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完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人才引进方便通道,采取企业纳才、产业聚才、项目带才等多种吸引人才形式,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现代农业人才。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80%左右,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以上。
  3.全面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中小学结构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普及义务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50班额”、教育“新装备”、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和“强师兴教”五大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继续实施市区学校改造工程,每年新建一所初中,切实解决大班额和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201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100%。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以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龙头,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规模,易地建设湛师附中、市四中、爱周职业技术学校,在湛江运动学校基础上增办体育中学,建设4~6所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16~18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到20.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6.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达到55∶45。加强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就业前培训,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长和转移支付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发展。全市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
  建立助学新机制。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建立教育资助制度,维护教育公平,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2006年9月份开始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免缴杂费制度。
  4.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新时期湛江人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创造更多更好适宜人们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广播电视中心,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和青少年宫,县(市)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广场和宣传文化长廊,乡镇(街道)有文化中心(站)。大力培育、引导和发展文化产业,打响雷州市历史文化名城、遂溪县中国醒狮之乡、吴川市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等品牌。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基本建立起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大市。
  5.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拉动体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10年,70%县(市、区)达到体育先进县(市、区)标准,35%乡镇被命名为省体育先进镇,45%的社区达到省和国家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十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湛江
  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促进人与人和睦相处。
  1.健全社会保障
  积极扩大劳动就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就业的法规和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事业,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等政策,加大退出劣势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扶持力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全市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