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突破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以“阳光政府”为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突破,完成新一轮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努力打造10家年营业收入5至10亿元的国有龙头企业,培植一批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群体,使其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用3至5年时间,促使国有劣势企业全部退出。基本完成市属骨干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产机构管资产、管人和管事职能的统一。
3.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财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全面开展绩效评价。规范公务员工资标准,逐步缩小市(县、区)工资收入差距。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市与县、区间财政收支关系,发挥财政激励机制的效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改革
继续推进市区公共交通改革,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积极推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采用多种融资和经营方式建设,减轻财政负担。
(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力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港口为目标,以提高湛江港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构筑以港口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为骨架,沟通国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
1.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建设,提升湛江港环北部湾主枢纽地位。配合国家储备油库、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加快湛江港原油、铁矿石、煤、散装化肥、粮食等深水码头和宝满集装箱专用码头的建设,加快调顺、霞海港区技术改造,湛江港在原有25万吨级深水航道的基础上继续浚深至30万吨级。在湛江开发区新区建设若干个万吨级以上的专业泊位,加快海安、流沙、乌石、龙头沙、吴阳、北潭等港口建设,形成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到2010年,全市新增泊位42个,其中深水泊位18个,集装箱处理能力达80万标箱,比2005年增长5倍,建成以重化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南方大港和服务大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
2.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
公路建设按照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要求,重点建成湛徐高速公路。配套建设县(市)、重要中心镇到高速公路连接线,改扩建省道一级公路,形成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 2006年建成湛江海湾大桥,动工建设二期工程。提高县道技术标准,县(市、区)到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形成区域支线网。拓宽东海大堤,规划建设环雷州半岛东西海岸的“环岛公路”。 到2010年,全市新(改)建公路44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公里,一级公路167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8800公里,公路密度70公里/百平方公里。建设若干个市区主枢纽客运站、物流货运站及县(市)级运输枢纽站场、中心镇客运站。形成适应公路运输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
3.加快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建设支撑亿吨港口吞吐量的铁路运输网络。重点建设茂湛铁路、东海岛疏港铁路、合河铁路湛江段,续建黎湛铁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线工程,建设湛江铁路枢纽,加快规划建设粤海铁路湛江西站的配套设施,大幅度提高全市铁路营运能力。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取得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2010年,新增铁路通过能力6200万吨/年。
4.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建设
建成航站楼二期和进出境候机楼,增加航线航班,提高服务质量。2010年,进出港旅客达80万人次。
(八)更新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百姓城市、绿色家园”。合理规划,按照“一个片区四个组团”(一个片区:霞山区、赤坎区和湛江开发区;四个组团:坡头区、东海岛试验区、麻章区和湛江市临港工业园)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环海湾拓展原则,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市民文化广场和行政中心。到2010年,改造城市道路150公里,建设小游园、绿地100个,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达40%左右,努力建设天蓝、海碧、地绿、花香的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适度超前发展城市交通网络。重点建设湛江大道、奋勇大道、体育南路、站前路、北站路。加大城区支路建设力度,改扩建金康路、南方路等,构成比较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网络,逐步形成“组团成网、内外分流、干线连通、环线网络”的城市交通体系。对大街小巷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完成湛江市城市防洪工程45公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东西两岸观海长廊,新建南国热带、滨湖、湛江海湾大桥东西桥头公园、银帆、麻章、灯塔、东海等8个公园。续建绿塘河公园二期,实施对霞湖、三岭山等公园和湖光岩景区的综合改造,增加市区小绿地数量,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实现市民出门10-15分钟到达公园绿地的目标。
2.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
逐步更新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完成公共交通站场改扩建,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候车亭和公共停车场,增加城市公交线路覆盖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营运能力。加强市区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重点整治西海岸、南柳河、赤坎江,改造霞湖片、金沙湾、百姓渠排水系统,大力改善小街小巷的市政设施,加快建成赤坎二期、霞山、麻章、坡头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率80%以上,完善排污缴费制度。保护城郊湿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管道燃气,提高管道燃气覆盖率。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以上。
3.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重点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配套。利用建成湛江海湾大桥东拓港湾东岸,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海东新区,形成环海式的城市格局。利用建设疏港公路及湛江大道,西扩麻章、临港工业园。利用建设滨湖公园,北推赤坎老城区,疏解旧城区压力。利用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及开发区延伸区,南进东海岛,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
4.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全覆盖,加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调控能力,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增加土地储备量。坚持以新区开发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原则,加速对城市布局调整,重点改造霞山东堤路、汉口路、洪屋路和赤坎南华片、三民片等旧城区。整治城中村,按城市标准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治安,实现老城与新区和谐发展。严格控制城区民房建设,坚持小区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智能式管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十一五”期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商品房40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构建科学民主管理机制,把城市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坚持建管并重,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职责到位,全面实行城管责任监督。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依法拆除违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