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水平新提高
实施“农村青年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贫困农民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2010年,50%农村新增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就业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增加农村公共事业经费投入,改造乡镇薄弱卫生院70间,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卫生院的救治能力,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卫生站,县(市、区)级卫生村占自然村总数30%以上,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2010年,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以上。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使广大群众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2010年,基本解决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饮水难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一保五难”问题,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3.村风乡俗新改观
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倡导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教育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取缔私彩等赌博现象。坚持以“三文”活动为载体,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特色文化村,所有文明村必须建设文化室。实现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坚持“三下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加快创建生态文明村,2010年,全市40%自然村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
4.人居环境新改善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农村住宅特色建筑的建设,逐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充实“四通五改六进村”的内容,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重点改造8.2万户住房,解决雷州半岛茅草房问题,力争2007年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镇通村公路建设3000公里和村村通路硬底化建设任务,到2010年,50%以上的自然村通等级公路,形成农村公路网。逐步推进县镇村通客运班车,解决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系,确保农村公路有专人养护。建设日供水量30万立方米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改善饮用水水质,解决220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农村改厕步伐。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70%。
5.农村管理新机制
推行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土地流转、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扶贫脱贫、以救治重病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等五项新机制。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精减机构,合理界定县镇两级职权,把乡镇职能转到统筹规划、落实政策、信息引导、保障服务、监督检查上来。理顺县镇财政关系,使镇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思路,以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加经济总量为核心,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走强县富民的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力基本能实现自我平衡。
1.强化工业龙头地位
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强化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工业,重点解决县域工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壮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支持重大项目在县(市、区)布局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与政策,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资金、[JP3]人才和技术向园区和中心镇聚集。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国家级4 家,省级12家。推广“公司+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发展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种苗基地和名优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拉长果蔬、林业、糖蔗、水产、畜牧、热作等特色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优势产品种养专业户,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起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带动全市1/3农户提高收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3.提高城镇化水平
落实省政府扶持中心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县、镇三级互动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心镇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打造一批专业强镇、特色名镇,发挥县城和中心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市场、居住区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治污保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地把一部分从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并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2010年,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4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50%。
4.扩大县域民营经济总量
发挥民营经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消除体制性障碍。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放宽其市场准入条件,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的民营企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一批民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带动配套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2010年,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四) 大力推进外经贸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出口总量。积极有效吸收外资,切实提高使用外资质量,推进外经贸工作上新台阶。外贸出口总值和实际使用外商投资分别年均递增10%。
1.扩大外贸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出口,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县(市、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名牌、拳头产品出口,提高通用电器、纺织品、家具、陶瓷、羽绒等传统行业的出口商品竞争力。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0%以上。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构筑外贸出口多路并进的新格局。推进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大对俄罗斯、东盟、西亚、拉美、非洲、大洋洲等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应对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对水产品、纺织品、家具等大宗出口商品进行重点扶持,保持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效率,加强口岸设施建设,完善出口扶持政策,做好出口退税、融资、简化出口通关程序等工作。2010年,各县(市、区)外贸出口均超8000万美元。
2.提高使用外资水平
抓住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想方设法引进一批跨国大公司、大财团到我市投资落户。利用良好的深水港口条件和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我市建设大型石化项目的机遇,争取国外大型企业投资石化下游产品生产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建设水海产品、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做大做强家具、纺织服装、家电生产等产业。
3.构筑外向型经济新载体
建设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标准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发挥其在全市外向型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形成以开发区为重点,各类园区相互融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体系。实行环境、项目、功能开发并举,营造技术创新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将开发区及各类园区培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支撑。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体制创新和功能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