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扩大家用电器集群。依托我市电饭煲有相当市场占有率的比较优势,推动名优产品强强联合,拓展市场空间,组建一批家电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大对名牌企业技改支持,建立产品开发研制中心。发展智能家用电器,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发挥名牌规模效应。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重点抓好廉江市、吴川市、坡头区、赤坎区、东海岛试验区小家电生产。形成大中小型企业相配套、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的集群。
  发展纺织服装集群。调整纺织工业结构,开发自然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生产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及特种纺织品。利用我市剑麻产地优势,以湛江农垦为龙头,发展剑麻综合利用。
  建设纺纱-织布-印染-针织服装一条龙生产基地和南方羽绒生产基地,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扩大服装和纺织品出口。
  壮大糖业集群。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糖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产业基地。改进制糖工艺,置换新型技术装备,提高出糖率,降低生产成本。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构建遂溪县、徐闻县酒精优势产业区,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力争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占糖厂生产总值的50%,提高制糖综合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糖年产量保持100万吨左右。
  培育果蔬加工集群。发挥菠萝、红橙、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和蔬菜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主产区建设果蔬加工产业带,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发展果蔬深加工,开发迎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果蔬加工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争创国家名优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和培育果蔬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加工企业发展。
  优化水产品加工集群。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向县(市、区)工业园区聚集,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形成适当集中、规模化生产;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水产品档次、质量和综合加工利用水平,建成全国主要的对虾、珍珠等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响“中国南珠之乡”品牌。
  3.优化产业布局
  市区在中心区发展无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港口工业区和东海岛布局临港型工业,形成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带,以三大石油集团和湛江钢铁基地为龙头,带动和发展上下关联的产业带。引导市区传统老产业逐步向城区周边的园区发展和转移。把国家级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麻章经济开发试验区,湛江市临港工业园和官渡工业园建成特色突出、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的园区。[JP]
  县(市)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型工业,全力推进吴川、徐闻、雷州、遂溪、廉江等县(市)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项目,优先布局在园区建设。县域依托自身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推动特色工业集聚,建设专业镇,促进中心镇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生物、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
  拓展绿色生态工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绿色、清洁生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广农产品加工废渣的回收利用和废水、余热的循环利用。[JP3]建立循环工业促进机制,形成再生、增值、转化、降耗、保护的循环增长模式。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5%。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发挥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形成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
  5.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机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五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现代农业新发展
  稳定发展种植业。保证粮食安全,建设好雷州市东西洋、廉江市九洲江沿岸、吴川市鉴江及袂花江平原、遂溪县沿海围田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发展糖蔗生产,建设“双高”糖蔗产业化示范工程,构建遂溪县、雷州市、湛江农垦三大糖蔗优势产业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打造中国冬季菜篮子湛江绿色基地。扩大花卉种植面积,建设全国热带花卉基地和荫生观叶植物基地。改良水果品质,扩大优质品种种植,形成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廉江市红橙、徐闻县菠萝及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创建徐闻县“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基地”。发展南药生产,重点建设遂溪县、廉江市、徐闻县南药种植加工基地。“十一五”期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455万亩,年产150万吨;保持糖蔗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900万吨;水果面积150万亩,年产150万吨;蔬菜面积190万亩,年产200万吨;花卉面积12万亩。
  努力发展水产业。优化品种结构,以国家“863”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对虾良种场为主体,充分发挥水产龙头企业作用,进行水产品优良品种选育、提纯与繁殖,建立对虾和罗非鱼良种选育基地。调整养殖布局,积极推广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延长对虾、珍珠产业链,打响硇洲鲍鱼品牌,加快发展优质海水鱼、淡水鱼、贝类、蟹类等主导品种养殖。调整优化捕捞业结构,发展外海、远洋渔业,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和建设人工渔礁,坚持减船转产和发展渔区经济相结合,积极引导、支持从事捕捞的渔民转向水产养殖、休闲渔业。建立水产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0个,实现50%水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大力发展水产加工和流通业,加工率达到35%。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超100万吨。
  加快发展林业。坚持林业分类经营方针,建设生态公益林基地体系,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建设,保持73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25万亩沿海防护林、15万亩红树林规模。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速生丰产林发展到300万亩。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吴川市、坡头区基本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标准。
  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草食禽畜生产,重点发展肉牛和奶牛养殖,建成种草养畜基地和生产出口基地。保护和发展雷琼黄牛、雷州山羊、广海鸡等地方优良品种资源。201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7万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1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整治、加固江海堤段、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鹤地水库,建设雷州青年运河节水改造工程、鉴江口挡潮蓄淡枢纽工程、南渡河堤围加固工程、农村机电排灌工程、雷州半岛东部治旱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成硇洲、乌石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和9个省级渔港,推进草潭、博茂渔港申报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完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扩大网上销售,完善农产品检测和价格信息体系,建设海峡两岸(湛江)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80%村委会建有农业技术服务站。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