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9.外经贸迈上新台阶。五年累计出口总值3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4倍,各县(市、区)出口均超千万美元。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规模扩大,占出口总额的75%。湛江国联成为全球输美冻虾反倾销案唯一胜诉的零关税企业。使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已有38个国家(地区)客商在湛兴办企业,使用外资领域由制造业逐步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5亿美元。
  10.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五年累计投资40亿元,相当于前20年总和。“十五”期间,共拆除违法建筑和临时建筑75万平方米。改扩建湖光、椹川、东新、机场、寸金等30多条道路约100公里。基本完成南北桥河整治工程,新建金沙湾观海长廊、渔港、海田、南桥、北桥等8个公园和40个小游园、小绿地,新增绿地面积290万平方米。200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43%,绿地率39.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4.63平方米提高到9.77平方米。街道亮灯率98.6%,居民用气普及率94%。新增公交车线路13条,投入新公交车166辆。建成赤坎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霞山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市区生活污水处理零的突破,完成冯村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7.5%,动工建设湛江电厂脱硫工程。城市环境综合质量保持优良。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
  11.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2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250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5.5%。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7.7平方米和26平方米。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48台,汽车1台,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145.5部。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78台,摩托车75辆,固定电话53部,移动电话48部,家用电脑3台。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5.7亿元,比2000年增加208亿元。期望平均寿命75岁,高于全国、全省期望平均寿命。
  12.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211家,已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95家,其中58家劣势企业通过破产、转让等形式退出。糖厂产权改制圆满完成,糖业产业焕发生机,预计2005-2006年榨季产糖100万吨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152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9家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完成增资扩股任务。财税制度改革加快,部门预算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实行收支两条线等改革不断深化,市直机关公务员工资津贴统发,财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
  1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已建立国家级种苗基地3家、省级工程中心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区域性试验中心3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7家和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初步形成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改造老区小学457所,新增中小学校舍160万平方米,完成改造市区学校10所,扩大校园面积10多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万个。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103%和99%,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数分别增长63%和50%。2005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近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了4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超过5万人;文化大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有2000多条自然村被评为生态文明村,其中4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遂溪县获得“中国醒狮之乡”、吴川市获得“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吴川市吴阳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产业较快发展。形成“蓝、绿、红”为基调的三大特色旅游,湖光岩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的评审,已向联合国申报,徐闻角尾珊瑚礁获得国家自然保护区称号,200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560万人次,年均增长11.5%;体育事业成绩优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湛江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344枚,劳丽诗在雅典奥运会获一金一银奖牌的骄人成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期末,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4万人、医疗保险38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9万人和16万人,全市有16万人纳入低保,城镇登记失业率3.2%;卫生事业有新进步。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御和控制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全部乡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数182万人,覆盖率35.4%;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各项目标管理任务,期末,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9‰,户籍人口达718万人。
  14.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显著。市政府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取得成效,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有效化解了糖厂“白条”、基金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清理政府拖欠工程款的目标。打私、打假治劣、打黑治恶、扫除黄赌毒成效明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处于全省中游,人均生产总值仅是全省平均水平一半。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技改投入不足,原始工业自主创新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新上项目带动,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2.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经济总量不到全市的45%,还没有一个县(市)生产总值超百亿,地方财政收入低,财力无法自我平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全市900多公里江海堤围仍有800多公里未达标,雷州半岛干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农村劳动力转移慢,城镇化水平41.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外向型经济薄弱。外贸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少,与我市的沿海开放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市场竞争力弱,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使用外资的规模年均在1亿美元左右。
  4.城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缺乏宏观调控,改造旧城区、整治城中村进程缓慢,对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不到位,[JP3]控制私人建房力度不够。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等方面的监管需加大力度。城市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和维护的融资渠道窄、经营方式不完善。[JP]
  5.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部分领域的改革缓慢,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还不够高;社会方面问题较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人口、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湛江迈上新征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肩负的重托与责任同在。
  从国内外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流动转移加快,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将全面开放。中国与东盟10国将建成自由贸易区,周边经济合作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已形成,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更大的区域合作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活力。这些都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地区之间的综合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政府驾驭经济、抵御风险、管理社会的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这些对湛江的振兴增大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