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湛府〔2006〕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湛江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提出的要求和我市实际,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纲要》,积极组织实施,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湛江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编制《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十五”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为目标,确立和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出口、财政收入五个翻一番,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57.81亿元,年均增长10.0%(绝对数按当年价计,增长速度按2000年价计,下同)。从2003年开始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与全省经济增速的差距逐步缩小,每年踏上一个新百亿元台阶;期末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600元,约1307美元(按常住人口620万计算),年均增长8.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为21.0∶45.1∶33.9,第二产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7.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取得新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8.9%,比200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63亿元,年均增长16.7%;经济总量居全省中游水平。
  2.工业立市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65.25亿元,年均增长13.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0.3%,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4.5%,相当于再造一个湛江工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公司相继来湛江投资,东兴炼油厂500万吨改扩建、90万立方米奥里油储罐、80万吨燃料油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超5亿元的企业10家,中海油湛江分公司进入全省工业50强;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名列全省首位,3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15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35件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电饭煲产量居全国首位,糖、原盐、天然气、海产品加工等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冠豪高新公司成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3家,高新技术产品220个、产值100亿元;支柱工业逐步壮大。形成了重化能源、农海产品加工、造纸、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支柱工业行业;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国家、省、市三级工业园区迅速发展,355个工业项目落户园区,总投资131亿元,完成年产值130亿元。连续举办了4届以工业为主题的博览会,打响湛江品牌,为工业发展提供展示舞台。
  3.农村经济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38.30亿元,年均增长4.7%。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完成省下达的455万亩、150万吨考核指标,糖蔗、对虾、珍珠、蔬菜等4种农产品产量连年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市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称号的地级市,已形成果蔬、林业、糖蔗、水产、畜牧、热作等六大特色产业链,建成150万亩糖蔗、160万亩蔬菜、128万亩水果、250万亩桉树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6家,市级33家,带动农户26万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雷州半岛西南部治旱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万亩,雷州半岛西南部干旱问题得到缓解。建成热带农业示范区24万亩,29宗列入省防灾减灾工程已全面启动,完成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14宗、江海堤围达标加固100公里,解决农村6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改造贫困户危房8600多户;农产品创名牌取得进展。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3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28个,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4.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005年,县域完成生产总值277.31亿元,年均增长9%。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农业主导地位逐步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7.1个百分点,饲料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制糖业、小家电制造业成为县域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发展较快,形成廉江市小电家制造、遂溪县制糖、雷州市海水珍珠养殖、徐闻县热带农产品加工、吴川市羽绒加工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 吴川市荣获“中国羽绒之乡”称号,廉江市成为“广东省电饭煲产业集群基地” 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招商力度加大,招商政策、措施、宣传、认识和责任不断加强,吴川市-深圳市布吉和坡头区-珠海市金湾产业转移园区、廉江市-东莞市电子科技工业园已签约;园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承接产业转移取得较大成效,引进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57项,总投资44.37亿元。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全省百强民营企业2家,湛江市工业五十强企业19家,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60%,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生力军。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2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43亿元,相当于前10年增量总和,年均增长18.6%。其中工业投资188亿元,占总投资30%,年均增长20%。2003年以来,我市确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3项,其中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13项。至2005年底已竣工投产18项,累计投资94亿元。在重点项目拉动下,后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47亿元,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以港兴市取得新突破。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工程,港口建设投资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200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6620万吨,比2000年增长1.46倍,尤其是后2年以每年1000万吨以上增量快速发展,其中湛江港集团货物吞吐量比2000年净增2400万吨。形成了油品、粮食、化肥、铁矿石等物流中心。
  7.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路系统配套成网。建成渝湛高速公路湛江段,新增里程73公里,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118公里。完成国道、省道改造,新增一级公路90公里,实现市到县(市)贯通一级公路。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7800公里,公路密度62.5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镇通村路面硬底化3664公里,海田客运站、云头桥货运站等一批全国公路主枢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湛江海湾大桥主体工程;铁路建设取得新成绩。粤海铁路全线贯通,新增里程138.5公里,黎湛铁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线工程开工。电源、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奥里油电厂一期120万千瓦工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初步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110千伏放射形骨干网架。
  8.消费市场日益旺盛。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25亿元,年均增长13.0%,“十五”后期增幅连续两年创1996年以来新高,扭转了1991年以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商贸市场建设成绩显著,粤西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建成国贸、世贸、鑫海、爱华等一批商贸大厦。国美、爱家、屈臣氏、好又多等知名商家设立超市。建成水产、服装、建筑装饰材料、汽车、食品等一批专业市场,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虾集散交易中心,并荣获“全国十佳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称号。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