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改房。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茅草房和水库移民住房改造,2007年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村民新建住房确保无违章用地、乱占乱建现象。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的要求,进行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引导和帮助农民实行住房和禽畜分离,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23.建设一个公共村场。结合实际和文明习俗,积极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科普“三下乡”,建设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条件好的村庄建设配套齐全的活动场所;条件差的村庄可建设简便的阅报亭、公共休闲场地等活动场所。
24.营造一个干净环境。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普及健康教育,增强农民卫生意识,开展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的农村卫生活动。每个村庄至少建设一个垃圾处理场或堆放点,建立健全清洁卫生制度,继续开展“卫生进村居、健康在家园”活动,组织发动村民清扫卫生,拆除违章建筑,整治村容村貌。
25.种上一片成荫绿树。突出当地特色,创建生态经济园区,开展植树造林,多种果树、花卉,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增强村民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严禁乱砍乱伐,营造环境友好型村庄,发展生态经济。
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26.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运用“六进村”载体,在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在农村群众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树立农民“勤劳、自强、互助”精神,改变农民小富即安、无所作为、“等靠要”、自由散漫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造就一代“有自主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平安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大社会主义生育观、婚姻观的宣传教育,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27.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增强农民法制观念,促使农民遵纪守法,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对农民开展普法教育、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和自尊、自信、自强教育,使农民知法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展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促使农民自觉融入当地工作大局,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新观念,坚决处理超生抢生行为。
28.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教育。组织开展农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使农民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实现全市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农民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组织开展普及农科知识活动,引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生产,争取20%以上农户成为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六进村”和“三文”活动为载体,促进特色文化村、农村文化室的建设和农民文化节的开展,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29.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创建文明家庭、生态文明村、文明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民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的能力;消除落后、愚昧思想,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树立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