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六个一”工程,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与整治
20.制定一个合理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搞好农村规划,按照规划整体性、和谐性、前瞻性要求,抓紧编制完善镇(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新农村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土地利用、农业园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等农村各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门经费,支持农村编制建设规划。各级建设部门切实负起规划责任,组织力量搞好村庄整治布点规划,力争5年内完成村庄规划。未完成规划编制的行政村、自然村,应暂缓建设项目和农房建设审批。严格贯彻农村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建设部门加强引导、指导农民建设住房,免费提供适合当地实际、经济安全,省地省能省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村庄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古迹等,避免造成破坏性开发建设和资源浪费。
21.发展一个特色产业。从实际出发,引导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渔则渔,走特色产业致富之路。各村根据当前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一个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做到一村一产,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产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新路子,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出品牌,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提高农民投入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的能力。
22.推进一批改造工程。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改水。在解决农村“饮水难”的基础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自来水普及,优先解决苦咸水、污染水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改水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改水整体规划,提高用水质量,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卫生。
二是改路。支持、引导农村进行等级公路建设,实现镇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自然村全部通公路;有条件的自然村进行道路硬底化建设;到2010年,实现大部分行政村通客运班车,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村内道路建设逐步实现硬底化。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系,确保农村公路有专人养护。
三是改厕。按照环保、卫生的要求,以粪便处理无公害化为目标,每个村庄建立1座以上带粪便处理池的公厕,清理露天粪坑;鼓励农民建沼气式厕所、水冲式厕所。
四是改灶(沼气)。推进沼气建设工程,把改灶和沼气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府引导,健全服务机构,做好宣传发动,加强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后续服务,把沼气示范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沼气建设远、近期规划,创新“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花”等综合利用模式,力求沼气生态农业开发利用有新的进展。“十一五”期间,新建户用沼气池2.5万个,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3.5万个,占适宜推广沼气农户的28.9%;扶持规模化种养场建设30宗大中型沼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