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2010年(下同),镇级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二三产业比重有较大提高,除边远镇外,各市、区的镇级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中心镇、城区镇和城郊镇提高到90%以上。
--财政收入明显增加。镇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市基本实现镇级财政自给,有8个以上的镇(街)财政收入超亿元,5000万元至1亿元的镇(街)达10个。
--城镇化进程加快。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全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就业约50万人。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镇、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90%,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不低于25张,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
--生活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镇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镇区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达标处置率分别达到50%和6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逐步形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发展环境。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实现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镇级经济综合实力
1、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领导,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和方法,掀起新的招商引资热潮。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招商引资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部门具体负责的督查督办汇报制度,全力跟踪落实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把过去以管理为主变为以服务、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方式,并实行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服务企业的职能,营造“亲商、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树立“引大项目、招大企业、促大发展”的思路,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到我市落户;通过“产业招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招商办法,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特别是有条件的镇(街),实行招商选资,提高招商的质量水平,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四是抓好异地招商新途径,促进地区平衡发展。进一步加大开展异地园区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台山、开平、恩平三市的后进镇发展经济的载体建设,拟由江门市牵头,各市区具体负责,制定“责任共负、利益共享”扶持政策,调动各镇特别是后进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镇级经济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