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江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江府[2006]6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江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二届三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门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江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加快我市文化名市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江门,根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我市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基础
1、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基础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所、博物馆6个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个,社区和乡镇文化站86个,文化室1,034个,文化广场50多个,基本形成市本级、县级市(区)、镇(街)三级社会文化设施网络。市区群众文化活动主要阵地--东湖广场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广场”。完成市区东湖影剧院的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具有三星级标准、能上演各种大型文艺节目的演出阵地。建成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江门美术馆,扭转了多年来全市没有一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我市城市文化品位。
--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据统计,“十五”期间,仅市区东湖广场就组织了文艺演出386场,电影展映282场,观众232万人次,参演人员37,718人次,演出节目4,677个,演出单位1,466个。在广场文艺演出的带动下,我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市组织的文化进社区、送戏下乡等基层文化活动共7,7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文艺队伍建设上新台阶。目前,全市共有业余演出队伍450多支,其中曲艺队250支;拥有专业演出团队7支。2002年组建市歌舞团,改变了我市多年来没有综合文艺演出团队的状况,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艺创作屡创佳绩。始终坚持和贯彻“双百方针”,文艺创作在国家和省内的各项文艺赛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市获省以上奖项的作品达300多件,其中全国性和国际性获奖作品16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