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层次人才发展目标。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将为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提供关键人才保障。到2010年,全市高级职称人才达到8073人,比2005年增加3455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由3.54%提升到4.01%,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092人,比2005年净增4487人,占人才总量的比例由0.55%提高到1.58%。
5、人才资源使用效率目标。人才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0年,全市每万人口中人才数量达到989人,比2005年增加263人,每百万GDP中所使用的人才数为2.45人,比2005年减少0.63人,降幅为19.9%。
6、人才制度环境目标。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四、“十一五”人才发展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树立“四个观念”,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力度。
1、树立人才资源观念,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进一步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组织、协调、考核、检查和监督等职能;实行人才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进一步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将人才工作责任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党政“一把手”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党政领导与高级专家联系制度,每名领导干部都要直接联系一批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畅通党政领导与人才的沟通渠道,加强人才跟踪服务。
2、树立人才市场化观念,更新人才管理模式。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地方所有的观念,打破人才编制化管理的传统思想,坚持专兼结合的用人机制,既要使用编内专职人才,也要使用编外流动人才,加大以兼职、短期聘用、合作科研、技术入股等形式的柔性引进方式的比例,力争柔性引进或编外流动人才的比例达到25%左右,实现人才配置多元化。
3、树立人力资本观念,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本,重视人才的超前投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争市财政每年的人才工作专款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人才专项经费长效增长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开发”贴息贷款制度,由人才专项经费负责贴息,企业负责还贷款,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吸引、培养和稳定人才的投入;积极引导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大力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设立“侨乡人才发展基金”;推动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拨款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和个人捐助为补充的人才发展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4、树立人才自主创新观念,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刻认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培养、使用、聚集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采取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我市工作,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带动我市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构筑创业平台,提升承载与集聚人才能力。
1、做大做强企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对我市重点企业扶持,做大做强一批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使之成为吸引和聚积人才的主要平台;大力扶持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业园区;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
2、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现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在站研究人员规模,发挥群体效应。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积极帮助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申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基地,力争“十一五”时期申建更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吸收更多的博士后参与我市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
3、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发挥人才高地作用。加强五邑大学建设,发挥吸引和培养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加大对五邑大学硕士点的投入,加快扩大其研究生培养规模,力争2010年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加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