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技能型人才指中级工(含中级)以上人员;2、表中的比例为各类人才占人才总数(不含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的比例。)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立市、环境优市、和谐兴市五大发展战略,以加速提升我市人才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建设一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够、结构好、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为实现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方针。
1、以人才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宏观调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统筹城市与农村、统筹不同区域、统筹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的人才布局和流向,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的覆盖面,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2、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人力资源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市人才发展要突出能力建设,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注重人才资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开拓创新能力。
3、以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人才人事制度建设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改革导向,针对现行人才人事体制、机制性障碍,顺应未来五年全国、全省人才发展趋势,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和管理创新,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人才制度环境。
4、以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和优化为重点。根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我市人才资源建设着力于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努力使人才资源存量和增量重点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
5、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力争未来五年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和社科人才、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我市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战略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两个提高、一个突破”,即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分布明显改善;高层次人才规模和人才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使我市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人才培养与集聚中心,形成“规模够、结构好、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人才综合竞争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为实现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1、总体目标。
(1)人才总量目标。人才总量显著增加,满足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要达到38.56万人(不含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比2005年净增9.5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71%;人才密度达到9.89%,比2005年的7.26%提高2.63个百分点。
(2)技能人才总量目标。“十一五”时期,实现每年培养技能人才总量递增6%,促进我市各类技能人才比例趋于合理,到2010年,达到技能人才中初级工占49.5%,中级工占40%,高级工占9%,技师、高级技师占1.5%。
(3)人才整体素质目标。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城市人才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15万人,比2005年净增7.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17%,占人才总量的52.2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23.53万人,比2005年净增9.50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1.04%。
2、重点目标。
(1)人才分布发展目标。人才分布明显改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总量为1.38万人,占3.58%;第二产业人才总量为18.30万人,占47.46%;第三产业人才总量为18.88万人,占48.96%。
(2)六大重点支柱产业的人才发展目标。电子信息、机械工业、纺织服装、造纸工业、建材工业和食品饮料等行业的人才达到10.65万人。
3、五大类人才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别为1.88万人、16.53万人、20.15万人,其分布比例由2005年的6.20%、48.88%、44.92%,优化为4.88%、42.87%和52.25%;到2010年,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分别为25.49万人和9.8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