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人才队伍得到了较大发展,成绩显著,但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先进城市相比,与我市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截至2005年底,我市人才总量为29.03万人,人才密度为7.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深圳、佛山等市有一定差距。
表2.1 江门与部分珠三角城市人才密度对比
┌──────┬──────┬──────┬──────┬──────┬──────┐
│ 城市 │ 江门 │ 深圳 │ 中山 │ 佛山 │ 东莞 │
├──────┼──────┼──────┼──────┼──────┼──────┤
│ 人才密度 │ 7.26 │ 16.27 │ 9.73 │ 9.02 │ 9.16 │
└──────┴──────┴──────┴──────┴──────┴──────┘
(注:人才密度:每百人口拥有的人才数;人才总数:不含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2、人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高级职称人员比例相对偏小。2005年底,我市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54%,而初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却高达70.47%,高级职称比例明显低于苏州(5.5%)和宁波(4.3%)等城市。
(2)人才的学历层次需要提高。2005年,每10万人口中,我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为3700人,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低于烟台、青岛、无锡等市,与深圳、上海的1万多人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高学历人才总量不足、比例偏小。
3、人才分布不够均衡。
(1)区域分布偏差较大。在地区分布上,市区人才较为集中,拥有12.8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4.38%;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和恩平市四市共有人才16.15万人,仅占人才总量的55.62%。
(2)人才与产业分布不够协调。2005年三大产业的人才分布比例为3.62:46.84:49.53,而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却为9.9:49.6:40.5。
(3)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均衡。与“十五”初期相比,尽管人才行业分布偏差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工程技术人员所占的比率显著提高。但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密度最大,农林牧渔业人才密度最小的现象改变不大。与2000年相比,农林牧渔业人才密度还有所下降,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技术工人34.92万人,其中技能人才为16.97万人,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8.59%。全市高级技师27人,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0.016%。而佛山市高级技师2003年已达104名,占技能人才的0.13%。
5、人才承载能力和集聚平台有限。
(1)全国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偏少。尽管我市确定了主导产业,但是大部分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生产配套性不强,而且产、供、销等环节有效链接和产业集群优势不强,全国一流企业较少。2005年,全省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前50名的企业中,惠州市有4家,而我市只有1家。我市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承载能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科技园区建设相对珠三角先进地区还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实验室,难于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
(3)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少,进站人数少。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既是筑巢引凤,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重要平台。至2005年,我市仅有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仅有4名博士进站,2名博士完成科研任务出站并留在我市工作。而佛山市共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1个,至2003年底,先后有53名博士进站参加博士后项目研究,37名博士完成科研任务出站,其中有12名博士后留在该市工作。
二、“十一五”人才需求预测
(一)人才总需求预测。
人才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比关系。“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实现年均14%的经济增长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要相应地增长。依据经济增长与人才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我市在“十一五”时期的人才需求量(预测结果见表3.1)。“十一五”时期,我市GDP将从2005年的802.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5.0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4%。与之相应,我市人才需求量也将从2005年的29.0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8.5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