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印发王华庆同志在2007年上海市外资银行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二)外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对人员、信息系统及业务流程带来了较大的考验,由此伴随的操作风险给银行发展提出了挑战。
  近五年来,上海市外资银行业务增长迅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7.50%,人员从2001年末的2035人增加至2006年12月底的7974人,年均增长31.41%。与此同时,银行部门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但一些外资银行内部管理、后台支持及合规控制等系统资源没有及时有效地与快速发展的业务相匹配,操作风险隐患在业务扩张中有所积累。
  一是业务扩张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入世以来,外资银行业务迅速扩张与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符合外资银行要求的金融人才紧缺。这突出表现在,有经验的合规经理不足;零售业务人员特别是资深客户经理招聘困难;后台支持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短缺等。同时,外资银行人员流失现象逐渐普遍,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开始面对员工稳定性下降的问题。2001年-2005,外资银行人员流失率为11.2%、11.5%、12.2%、16.9%和18.4%。外资银行业务人员流动率过高,使得银行一些员工的素质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经验缺乏,对基本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标准有放松的迹象。一些外资银行人力资源不足,导致银行内部身兼多职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都会加大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
  二是信息技术风险。包括系统升级、系统故障及系统的依赖性过大伴随的风险。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不少外资银行对业务操作系统进行了升级。但一些银行出现了系统运行问题而造成业务中断或运行出错的现象,由此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风险不可忽视。另外,一些银行的信息系统对境外的依赖过大,系统应急能力较弱,这些都必须引起外资银行管理层的关注。
  三是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流程管理。外资银行业务迅速扩展中还必须加强业务的流程管理,解决好部门间的业务衔接问题。从目前外资银行暴露的部分操作风险看,由于业务扩大导致的部门衔接和职责分配出现问题是主要原因。外资银行业务发展是个整体,前台的业务扩展必须和中后台的业务管理和有效控制紧密结合。如果没有重视部门的衔接和配合,业务扩展所伴随的操作风险就会相应的扩大。
  (三)风险管理本土化以及加深对本地市场的了解依然是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外资银行大多尚未在境内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监测和控制人员多在境外。而这些长期在成熟市场管理风险的人员对国内新兴市场比较陌生,对国内市场交易环境、方式及文化等不太了解。同时,部分外资银行没有为中国区业务单独计算VAR值,也没有单独为中国区业务进行回溯测试,致使中国地区管理者无法获得境内的受险情况。目前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进行市值重估时普遍遇到一些困难,这包括:交易不活跃使市值难以获得;缺少基准利率使重新定价困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银行市值重估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存在隐患。而且,由于人民币国内历史数据较为缺乏,不足以用到模型中。大多数银行都采用一些替代数据。如离岸NDF数据或港币数据,这使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值VAR值不够准确,导致分行市场风险量化产生偏差。人民币业务方面,由于国内人民币货币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提供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比较有限,一旦货币政策及市场利率变化,有些外资银行会面临人民币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的风险。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