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开放为外资银行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分散风险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随着对市场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银行也在不断检讨既有的风险管理政策,并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管理政策进行修订,以适应银行本土化的业务发展趋势。入世五年来,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逐年降低,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已从2001年12月底的3.93%降至2006年12月底的0.51%。另外,在中国银监会和上海银监局的积极推动下,外资银行普遍设立了合规部门或配备专人负责合规管理工作,外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也明显提高。
(五)管理行(主报告行)管理职能提升,积聚效应逐步显现。
经过五年发展,上海外资银行管理功能逐步集中,多数机构已逐渐为外资银行在华管理中心。截至2006年12月末,有27家外资银行管理行设在上海,管理行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并表涉及全国112家分行,并表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并表资产的80%以上。这些管理行大部分已经承担起不同业务条线的集中管理的功能。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扩大,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其管理功能向管理行集聚的趋势日益显著。当然,在外资法人银行逐渐成立后,管理行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外资法人银行将成为集中管理和集中营运的重要形式,但管理行也是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六)业务流程的外包逐步深化。
外资银行业务外包除了IT服务外包和后勤支持服务类的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成为主要特点,从以往的数据录入、往来对账、贸易单证处理到开始出现电话理财服务、商户营销业务和自动提款机的装钞等外包,也有银行提出账户催收,以及证券、外汇交易结算有关后台操作进行外包。一些新的外包项目涉及操作和管理都更加复杂。而且,近两年,部分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操作中心的功能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转进外包的需求有进一步提升。随着外包涉及范围扩大,外包承接方也出现了完全独立于银行的第三方专业性服务公司,以及与银行合资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新组织形式的外包承接方开始出现。
三、上海市外资银行在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
2007年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第一年,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将没有限制,不少外资银行都体现了未来积极的发展策略。但是,从过去几年上海外资银行的监管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需要引起各行的高度重视。
(一)信用风险管理上过于依赖母公司评级和担保,信用风险隐患在业务扩张中有所积累。
2006年末,上海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中,投向外商投资企业占到90%,虽然比2001年的96%有了下降,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是外资银行的绝对主要客户群。不少外资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高度依赖客户母公司的评级和担保,贷款企业自身的还款能力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进行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强调企业自身还款能力的要求有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外资银行盲目依赖母公司评级和担保,疏于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甚至连基本的贷后检查也没有开展,需要引起这些银行足够的重视。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外资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贷款评级往往会根据其母行对母公司的评级而定,当母行对母公司的信用评级下调时,国内外资银行也会对其国内子公司信用评级进行下调,进而影响国内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上海外资银行相当部分不良贷款的产生都有这些相同的特性。
另外,近几年来,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末,上海市外资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155.35亿元。人民币贷款在近五年的年平均增幅为31.58%,高于贷款年平均增幅4.08个百分点。2006年末,人民币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达到43.85%,比五年前提高了7.88个百分点。同时,非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经有60家外资银行(含31家支行)获准开展非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外资银行对非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91.70%,远高于各项人民币贷款同比72.28%增幅。由于社会信用环境的差异,加上国内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透明度还存在一定问题,在人民币业务特别是对非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的同时,外资银行加强本土化信用风险管理将显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