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抓好近期的建设项目和对接工作。为响应广州张广宁市长和中山陈根楷市长提出的关于在产业、旅游、劳务输出、技校生培训、粮食、生猪和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物流、土地共同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倡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按照双方达成的初步合作意向,在近期内抓紧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抓紧落实。各县(市、区)要根据地方优势,找出对接与合作的突破口,如曲江区要尽快为建设物流园区选址,并在此基础上尽快签约实施;仁化县要充分利用中山市客商在仁化投资的20多户企业这一有利条件,做好对口招商工作。市新鸿达公司要借鉴广州大学城和中山小榄新城的建设经验,做好芙蓉新城的建设工作;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要借鉴中山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加快“两个退出”工作;开发区要借鉴广州开发区、广州科学城和小榄镇建设“意大利工业园”、“欧洲工业园”的经验,做好我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和“日韩工业园”的建设工作;经贸局要借鉴小榄镇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经验,推动解决我市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展和改革局要借鉴中山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制订出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八大产业集群的形成。
3、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对接工作。
目前我市与珠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已基本对接,在此基础上要以观念对接和体制对接为先导,重点推进两地市场对接和产业对接工作。
一是开放市场,完善服务,力推市场对接。随着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我国正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扎实、更加重要。对韶关而言,对接广州绝不仅仅限于产业,市场对接也必将带来无尽商机,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从我市实际和发展的需要考虑,要重点抓好旅游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工作。
做好对接旅游市场工作。广州旅游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食在广州”为品牌,自然风光、都市风光为亮点,活力都市、购物天堂为主要内容,我市旅游则以“名山、佛韵、风情、温泉”为特色,两地旅游市场互补性强。韶关旅游资源在全省来说都是排在前列的,但由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旅游品牌开发不理想,旅行社数量多、规模小,来韶旅游人数在近几年增长缓慢,旅游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强。如何引入专业化的旅游集团和品牌旅行社,高起点策划营销韶关旅游,整合优化旅游线路,丰富多层次旅游产品,是发展韶关旅游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等,可作为我市旅游招商的重要对象。广州市去年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十一五”时期将达到1万美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餐饮业营业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常住人口1000多万,旅游消费力很强,观光型、休闲型旅游日趋兴旺,广州客源市场是个非常诱人的大蛋糕。在旅游市场开发上,我市要以广州团体和自驾车人士为主要促销对象,尽快建设好游客服务中心,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高密度投放旅游促销资源,推出内容精彩丰富的周末游、假日游,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力求实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业态、旅游产品产业化等方面的对接,使韶关成为广州普通市民假日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加快对接技术市场。广州集中了全省6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77%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开发机构和全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市场活跃,2005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132项,交易金额40.4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2005年广州高新区、科学城、园区软件企业合计实现总收入1409亿元。韶关作为老工业基地,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加快引进广州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是推动我市产品优化升级、壮大产业经济的重要途径。这几年我市政府与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智力工作开始走向政府推动阶段,当前要进一步把这种趋势引向深入。在把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在重要位置,高起点规划,建设好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的同时,在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中,倡导技术入股,制订鼓励型的财政贴息政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要继续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周末专家和周末工程师,并争取做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合作、成果应用、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较好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