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必须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广州、中山两市近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迅速壮大。广州、中山两市领导在谈话中多次提到,要想尽快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工业的大发展。没有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和综合实力的跃升,就没有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城市建设大手笔的投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障。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机会,也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增值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扩大,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基础。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生产资料服务业与生活资料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壮大与升级,可以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达6770亿元,“十五”年均递增18.3%,与之相对应,“十五”时期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1.1%,海关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7.7%。2005年,中山市工业总产值249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7.4%,翻了3倍多。与之相对应,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比上年递增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递增17.9%,外贸出口总额达122亿美元、比上年递增22.2%。广州、中山工业的发展,外资和民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地位十分突出。可见,抓好工业发展,就能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带动全局发展。我市市区正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各县(市)正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第二,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工业的大发展,主要是靠支柱工业的带动,而发展支柱工业的关键是发展产业集群。广州工业中,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中山市工业则主要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等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带动。两地的支柱产业已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形式。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和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从近年来全国经济发展形成的浙江块状经济、温州模式、青岛模式、珠三角专业镇等成功经验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次考察中看到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小榄五金制品产业集群和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就有相当的代表性。近几年,广州汽车产业迅猛发展,2005年汽车产量超过40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850亿元,全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产值95亿元,形成了东部本田汽车生产基地、北部花都汽车城和南部南沙国际汽车城为主导三大组团式布局的汽车产业集群,吸引了25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落户广州。2005年,中山市古镇有个体工商企业11000多家,其中灯饰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灯饰业总产值达9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小榄镇全镇有工商企业21000多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87亿元,其中五金行业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34.5%,电子电器音响行业销售收入82.6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8.7%。全镇共有国家、省名牌名标73个,被誉为“南方锁城”,“固力”、“华锋”两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锁王”,“华帝”家用燃气灶具销售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小榄镇五金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5年11月被确认为第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该镇生产的“爱浪”、“山水”音响品牌驰名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