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多途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健全基础教育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启动和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水平。合理布局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切实规范各类教育收费。建立家庭困难学生专项补助,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覆盖范围,确保贫困家庭的基本教育需求。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
满足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有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确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深化药品价格改革,鼓励平价药房发展。
满足基本的安居需求。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城镇住房建设规划,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支持中低收入群体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建立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制度,重点保障对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供给。各级政府土地出让净收益资金按5%以上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同时公积金增值收入和财政资金也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全省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切实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8.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体系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规模,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等的改造,建设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到2010年7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连锁农家店。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尽快在全省范围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推动家用电器等进入农村家庭,满足农村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为农村消费市场流通提供便利。积极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水工程,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加强农村文化通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百县千乡”宣传、“百万农户上网”和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等工程,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演出、送设备”下农村活动,推进农村电视、电话、宽带“三线合一”,取消农村通话区域加费,实现城乡通信同网同价,不断丰富和扩大农村的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