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才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整个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能级结构与环保工作任务快速发展的态势不相适应。领军环保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全省环保系统无一名院士;无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4名,但已全部退休;现无省部级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高级职称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只有12%;博士、硕士人才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队伍的比例仅有2.27%。同时,受社会环境和传统人事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可以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几乎为零,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
4、人才开发机制尚需完善。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划,培养渠道有待拓宽,人才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较少,教育培训的内容、模式与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效率不够高。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储备能力和人才集聚效应不强。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有待提高。适合不同类别人才的选拔使用和评价制度还未完全建立,激励保障力度亟待加大,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没有充分释放。人才开发投资机制未有效建立,人才教育培训投资严重不足,缺乏激励,人才成长缓慢。党管人才的运行机制尚需完善,全省的环保人才开发力量尚未有效整合,人才工作绩效有待提高。
5、基础环境约束比较明显。受西部地域经济社会综合条件限制,特别是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层次相对较低,新型工业化发展刚起步,经济发展不平衡,有限的环保人才尚未得到有效使用,环保部门成为吸纳环保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吸纳环保人才的高吸聚、高产出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加之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才意识不强、人才观念滞后、人才管理落后,人才发展始终在低层次、低水平、低效能下运行,环保专业人才不能在环保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间形成有效互动,使我省环保人才难以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制约了环保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互动。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我省环保系统人才队伍发展既将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更加密切,人才跨国跨省跨地流动更加频繁,人才资源国际化配置日益明显。一方面,有利于我省引进急需的国(境)外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和国内各地优秀人才及智力;另一方面,优秀环保人才又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争夺,人才安全、人才流失及其带来的环保产业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将日益突出,区域人才竞争特别是东西部之间、西部各地之间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