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三部门关于调整农村牧区医疗救助有关规定意见的通知

  (四)大病救助补助最高封顶线由原定的 1500元,提高到3000元。
  三、关于农村牧区大病救助审批、报销程序
  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的申报审批程序由原规定的四级程序简化为: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时,在乡、县合管办或定点医疗机构领取并填写《大病医疗救助审批表》,并按规定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农村五保供养证》、《重点优抚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等相关证件,由合管办审核批准。
  四、对农村牧区医疗救助费用补偿实行“一站式”服务
  (一)明确部门职责。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的核定、救助证的发放和基金管理等工作,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或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救助费用补助的具体操作工作。民政部门负责为县、乡合管办和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花名册、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以及《大病医疗救助审批表》、宣传材料等相关资料。
  (二)“一站式”服务的相关要求
  1、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定点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告知制度,及时向就诊住院的医疗救助对象告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及优抚对象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服务措施。
  2、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在本县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住院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或合管办按规定直接补助。在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按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规定程序,实行村、乡、县三级审核,县合管办核准后,由乡镇合管办按规定给予补助。
  3、县级民政部门要及时结算县、乡合管办预付的医疗救助费用。可按月或季度结算,也可先由民政部门预拨部分周转金,然后每3-6个月结算、核销一次。县合管办要建立农村牧区医疗救助补助资金专帐,乡(镇)合管办设立明细帐目,做到专款专用。
  4、民政部门核定的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门诊费必须记人《医疗救助证》,结余的门诊费可跨年度使用。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时必须做好记录,因病施治,合理用药,不得搭配发放药品。
  5、各级医疗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使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真正享受到医疗救助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医药费用票据的认定与管理,严防收费票据丢失、虚开的问题发生。
  (三)加强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的管理
  各地要严格按照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的规定,加强对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的公示、监督和检查。县、乡合管办协助民政部门定期公示医疗救助情况,提高透明度;要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察和抽查工作。同时制定完善配套的管理办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编印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宣传材料,使农村牧区医疗救助政策做到受益对象清楚、医疗机构明白,理解操作准确无误。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