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规划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利用国家工业结构的优惠政策,抓好造纸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项目转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抓好其他重点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关停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规模大、效益好、低污染的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在能源结构调整上:以“西气东输”为契机,做好天然气的推广应用,同时搞好煤的清洁燃烧技术改造。
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优化决策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化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其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形成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的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条件。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高涨,环境保护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特别是水污染防治为工作重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主线,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基本策略,实行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漯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解决环境问题。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4.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河流、区域及城市环境质量。
(三)环境保护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地下水超采趋势减缓,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村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2.规划指标
(1)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2)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黑河-郾城漯邓桥、三里河-舞阳栗园桥、颍河-西华址坊断面水质COD浓度分别达到65mg/L、65mg/L、30mg/L,氨氮浓度分别达到5mg/L、8mg/L、1.5mg/L的水质目标要求;
(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4)环境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5)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4.8%和5%;
(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60%;
(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9)规模化养殖企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基本农田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得到有效控制,秸秆基本有效利用。舞阳县、临颍县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辖区内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达到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