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共13项,总投资约2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5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235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2000公里。到2010年,力争各县(市)通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农村公路为网络,水路为辅助,以“三网络一系统”(即:与外省市相衔接的主骨架网、区域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网、公路运输服务网系统)为基础, 网络完善,结构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基本适应韶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着力打造以韶关市区为中心,1小时可到达各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和各县(市)城区、主要旅游景点、大型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可在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到2020年,基本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网络更为完善,结构更为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为紧密,组合效率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规划,加快形成大交通格局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的快速通道,打通连接内地的快速出境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大交通格局。
(一)科学制定交通发展规划。规划是龙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配套的原则,积极主动做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行业发展规划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相衔接的发展规划,并积极争取纳入到国家、省的规划文本,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更多的交通运输项目和政策支持;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同时要积极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公路建设重点打造“三网络一系统”,即与外省市相衔接的主骨架网、区域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网和公路运输服务系统。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1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186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0公里,形成以韶关市区为中心向外辐射,与相邻各省均有一条以上高速公路相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实现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镇通三级公路、镇到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的公路网。加强农村公路规划与建设,全面完成乡村公路网建设,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