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整治修建江河堤防1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6平方公里。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河道治理、局部治理转向河流治理、流域治理,以岷江内江水系锦江流域为重点,完成污染最为严重、对水环境和饮用水源影响最大的21条河流的治理。中心城区新增4座污水处理厂,各区(市)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工业集中发展区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全市流域3个出境断面水质进一步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加强城区机动车排气、建筑扬尘、燃煤污染控制和高能耗、高水耗工业企业治理,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5天以上。高标准建设成都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配套固体废物规模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园区和区(市)县的试点,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继续扩大新型建材的应用范围,在新、改、扩建的建筑工程中严格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建筑节能评估认证制度。
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实施新型工业化科技推进行动,面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8个重大专项和19项重点项目,开发主导产品、重点新产品50个;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引导建立5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中心;面向产业集群,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推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8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共享等创新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启动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等3个重大专项,实施粮食规模化生产科技示范等5项科技示范工作,加快镇村科技服务站点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创新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有效结合的新机制,争取率先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六)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推进人居环境优化。加强城乡建设。继续推进北部旧城改造、北新干道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沙西线二期工程,启动地铁2号线和成彭高速城内段改造、邛崃至名山高速公路等工程,积极推进城东、城南副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给排水、供气管网等设施。抓好城市风貌建设,完成一环路、二环路等4条城市主干道和宽、窄巷子等6条特色街区的架空线路下地工程,在中心城区建成20公里的人行景观步道,基本完成三大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建设,重点对文庙街等11条街区进行景观打造、业态调整和文化重塑。整治并贯通三环路50米绿化带,加快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基本建成以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沿河沿路绿化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屏障。办好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加快道路、管网、自来水厂等设施建设,金堂淮口、邛崃羊安等8个镇建成乡镇一级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优先发展重点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古镇、民居特色保护和利用,逐步形成景观鲜明、各具特点的城镇和乡村风貌,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建成初具规模的小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