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制面达到99.2%,一大批企业经过改制重组,盘活了存量,焕发了生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改革有了良好开端,城市公用事业、国土资源管理、水利、林业和文化体制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坚持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引进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发展项目,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02%。加大外贸工作力度,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出口总额达到13974万美元,是2000年的8.4倍,年均增长53.1%;经济外向度由2000年的1.2%提高到5.9%。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通过撤并农村小学,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趋向合理,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明显,规模不断壮大,新建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高中入学率68%,高考升学率稳定在60%以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了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大楼、传染病医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公共卫生设施,市、区(市)、乡、村四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五年增长12.9倍;建成省级技术开发中心2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9个,科技示范基地180多个。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耕地基本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9%。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非农人口的比重达8.6%,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7.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63万人,6万多名下岗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3.2亿元,五年增长1.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32元,年均增长7.7%;手机普及率达到70%以上;电脑普及率达到10%;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平方米,五年增加8.6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3元,年均增长6.5%;农村彩电普及率达到70%;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积累的经验和财富,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总体形势对我们加快发展有利。
首先,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国际大环境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未来五年,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将继续扩大,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业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即将结束,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以生物、信息为主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这些趋势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湖北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对我市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应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实现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积极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借势借力发展。
第三,便利的交通、逐步提升的区位优势及近年来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所积累的潜能,将为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随着汉十和随岳高速公路、西安至南京铁路及其与汉丹铁路联络线、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等重大项目的建成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我市招商引资及加快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