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统一。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集团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质资源,实施名牌战略,发挥规模优势,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支持、鼓励民营资本积极投向政策法律允许进入的文化行业,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坚持重点发展与巩固提高相统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迅速改变我省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后劲的状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巩固我省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水平,提高我省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发展水平。
坚持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珠江三角洲发挥先发和区位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之间文化产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优先发展内容产业。以提高内容创意和生产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平面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和版权服务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五大内容产业。调整内容优化创作、生产和经营机制,加大对重点创作生产单位、拔尖创作人才和文化精品项目的扶持和奖励,着力提高创意创作和节目营销能力,推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和内容生产精品,使我省成为我国主要的内容生产与创新基地和内容产品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应用软件开发、建筑与工业设计等为主要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在具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定位准确,拥有优势和特色,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形成创意创作要素的空间积聚效应,努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企业和创意产品三大品牌系列,增强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制订和出台《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通过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大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努力聚集产业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经营,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原则,省和珠江三角洲各市以创意研发、内容生产、高新科技、物流枢纽为重点,依托现有资源,规划建设若干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协作配套水平。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各市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重开发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备条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可通过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富有特色与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促进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的文化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法律许可的文化生产服务行业,优化我省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可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