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进出口稳步增长。2004年全省文化类产品进出口总额435.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71亿美元,增长22.0%。其中,出口金额36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进口金额74.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4年,全省国有和集体文化企业单位5291个、营业收入503.37亿元、资产总额795.37亿元;民营文化企业单位30821个、营业收入2232.97亿元、资产总额1586.60亿元;港澳台和外商文化企业单位4740个、营业收入2459.79亿元、资产总额1851.23亿元。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影视节目制作、演出娱乐、音像制作发行、出版物分销和广告业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大。
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全省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622.54亿元、753.25亿元和902.1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3.9%、4.0%和4.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0.7%、61.3%和62.9%。在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中,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其余依次是印刷、工艺美术品制造、玩具制造、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
(二)发展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了规划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十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为文化产业更上一层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发展的机遇:
市场需求巨大。随着全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消费需求在全省城乡人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
发展动力强劲。随着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生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有利于社会资源和资本加快流向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
拓展空间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文化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率先对外开放,毗邻港澳,粤港澳经济文化已经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早,一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文化产业门类有较强的区域性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我省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等一批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平台已初步形成。
发展基础良好。我省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活跃,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产业门类较齐全,产业链完整,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主体。
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文化产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品类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省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企业规模偏小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内容产品国际贸易逆差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国内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在各省(区、市)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我省文化产业面临布局不平衡,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2004年,我省文化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为226.74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8%,占GDP的比重仅为1.2%,低于上年全国1.5%的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