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农村防雷工作,要把保护农民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防雷工作。政府将农村防雷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完善管理机制,改变防雷管理部门监管疏漏状况,从源头上消除雷电灾害隐患。从建筑物设计、施工基础环节抓起,做到防雷装置与建筑物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利用闪电定位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设备,进行雷电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农网、广播、电视“12121”电话咨询、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渠道,在雷电发生前向各级政府通报雷电预警信息,通知广大农民群众事先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及时做好雷电防护工作。加强对广大农民雷电科学知识的宣传,消除迷信。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信息员,在农村广泛开展防雷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和雷电自我保护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西宁市气象局成立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马志坚
成员:朱海清、牛海顺、韩忠元、魏国志、汪建青、王田寿、达鸿魁、乔晓春、上官原
领导小组下设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办公室,办公室挂靠西宁市气象局业务科,王田寿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日常工作,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周年方案、业务流程以及农牧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责任制度,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任务纳入到年底考核当中,抓落实、抓实效。
(二)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坚持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力争把增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训力度
加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队伍建设,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和开展服务。利用现有条件增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业务力量,加强对基层气象信息员的生态、农业气象知识和技术培训。加强与相关部门(农业、林业等)的业务联系,相互交流,提高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技术水平。
(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完善市、县级管理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把人工影响天气经费和基本建设项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研投入,解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促进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技术协作,提高作业技术科技含量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