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市气象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观和“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立足气象工作实际,着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夯实气象服务基础,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以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服务为中心,以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为重点,依靠气象科技进步,加强气象为新农村服务的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农牧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水平,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合理开发农牧业气候资源,努力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开展农业气象技术推广,提高农民气象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学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争取使我市农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三、积极推进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程的建设
(一)建设西宁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预测能力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由于其复杂的地形,使得辖区内气候特点差异较大,降水等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出现频率高、分布区域广。而目前全市仅有7个观测站点,其中3个还是近两年在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和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自动气象站,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等气象灾害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缺少观测站点,观测站点的分布不合理,远不能满足对灾害性天气监测的需要。
西宁市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要按照集约化原则,逐步以国家基本探测网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来源、多种类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探测体系;利用国家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按照新的气象业务体制要求,建设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预测能力为中心的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
中心的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区等重点区域,增设9个自动化、无人值守的区域天气观测站60个自动单雨量站4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闪电定位监测站和一个车载式移动气象站。建设从西宁市气象台连接各观测站点的抗干扰、低误码、低故障率的高速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以西宁市气象台为中心,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预报、预警和信息共享的业务平台。
技术路线:依托国家观测站网和建设的区域天技术路线:依托国家观测站网和建设的区域天测站和移动气象监测站,充分利用西宁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农林等相关行业的现有观测资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逐步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灾害性天气及次生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针对灾害性天气的本地化、短时临近预报工具,建立灾害性天气及次生灾害客观经营预报系统,制作发布灾害性天气落区的临近预报。此系统建成后,应可实现灾害性天气及次生灾害的预警、预报产品的加工,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与服务,应急指挥调度,气象信息共享等功能。使我市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