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特别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有效化解未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制约影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风险。要把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作为缓解水矛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基地优势,争取更多资源,建立完善我市人工增雨防雹体系。要按照指挥统一协调,装备性能优良的要求,建立以卫星、雷达和数值模式为技术支撑的指挥系统,以飞机、火箭、高炮为主要手段的作业系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积极完成市、县两级增雨消雹作业指挥中心、增雨效果评估、作业区与非作业区自动监测站、对比监测系统、增雨消雹信息网络传输系统、云物理分析试验室配套系统、移动火箭弹发射系统、山区移动小雷达探测系统、野外移动卫星定位系统、增雨消雹信息采集系统、雷电监测定位系统、作业效果分析系统等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延伸工程系统建设,为缓解全市工农业生产用水矛盾和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业和生态环境服务工作
要紧紧围绕运城市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建设全市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完善农、林、土壤要素、病虫害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产量预报等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警报网的作用,通过网站、答询电话、特别是手机短信等信息媒介向农民提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以及突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提高气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积极开展气象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服务工作,要与农业、林业、水务、水文、国土、环保等部门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研成果开展森林火险、土壤质量、生态植被、水体、流域水系和空气污染路径的遥感监测工作,为我市优化环境、减缓生态恶化提供准确的监测依据。
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要建立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重点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不断拓展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气象灾害预警业务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应急求助气象现场保障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重大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把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与环保、交通、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专业气象和城市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加强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建成统一规范的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存储、管理、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警报网的作用,并积极为有关应急部门提供信息传播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和大众对气象信息和政府公共应急信息的需求。在中心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七、强化雷电防护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