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国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和发展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软件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资格培训,扩大软件人才培训规模。注重培养既熟悉软件管理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进高级软件研发和管理人才,努力改善软件人才结构。
(五)加大软件出口和外包的扶持力度。扩大软件外包和出口,鼓励软件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积极支持与著名软件公司合作,支持企业在省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省外、境外宣传,参加推介和业务交流活动。通过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CMM和CMMI认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第四部分 无线电管理
无线电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保障各级党政首脑机关顺畅指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和国防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规划无线电频率资源,依法加强对各类无线电台站的管理,切实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促进无线电事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绩。“十五”期间,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台站数量迅速增加,新技术、新业务、新制式、新设备不断涌现。到2005年底,全省各类无线电台站总数已达1620余万部(座),比“十五”初期增加4倍多。无线电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监管手段和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了较完整的无线电台站数据库,为科学指配频率、规范台站审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
河北省无线电管理规定》,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对设置使用无线电设台(站)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制定实施11项规章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方便了设台(站)单位和群众。完成了省无线电管理局和11个无线电管理分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改善了业务技术工作环境;全省无线电管理系统档案室建设达到省一级标准;省会无线电监测网建设基本完成;全省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全省无线电管理广域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通过机构改革确立了省无线电管理局作为副厅级政府职能部门由省信息产业厅管理的体制,落实了11个设区市无线电管理分局业务工作由省无线电管理局领导的“三定”规定,为高效率开展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管理队伍素质大大增强,“十五”期间,全省无线电管理系统新增人员65名,专业对口,都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人员达1100人(次)。圆满完成了核定的频率占用费收缴任务,为无线电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无线电法制建设与迅猛发展的无线电事业不相适应;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线电管理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基础技术设施建设经费不足。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无线电频谱资源是国家的有限战略资源,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无线电管理工作要注重加强法规和技术管理,实现从重审批到重监管和重服务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法制相应健全,管理科学高效,频率配置合理,台站监管有力,设施基本齐全,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电波秩序良好。
三、基本内容
(一)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及时修订《
河北省无线电管理规定》,广泛宣传无线电管理知识和法规,提高全社会遵守无线电法规的自觉性。
(二)频率台站管理与监督检查。修订完善河北省频率指配规划,加强对特殊行业(如民航、水上业务等)频率的支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无线电管理保障方案。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要求,规范台站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军地、省际、部门间的无线电频率协调工作。搞好频率、台站数据库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大对非法台站查处力度,适时组织专项整顿。
(三)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区、市)及主要设台单位无线电管理专(兼)管员队伍。组建河北省无线电协会。
(四)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资金,抓好干部职工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无线电管理队伍,优化无线电管理人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