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环京津县域信息产业专业加工园区建设。以毗邻京津为重点,选择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三河、香河、固安、霸州、涿州、怀来、涿鹿、玉田、青县、鹿泉、宁晋等县(市),鼓励、引导建设面向京津配套、特色突出的信息产业专业加工园区。以比较优势吸引京津和国内大公司投资建设加工、生产基地,形成研发、市场在京津,生产在河北的产业分工格局,同时带动当地配套产业发展。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改变信息产业多头管理的局面。支持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发展,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息产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引导作用,强化规划的指导地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贯彻落实信息产业政策法规,推动制定《河北省信息产业促进条例》、《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实施“开放引进”战略。紧紧抓住世界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我国产业布局“南资北移”的机遇,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组建省、市、区(开发区)主管领导参加的重大项目协调工作组,全面整合资源,形成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和省、市、区联动机制,加快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构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基础。研究环渤海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跟踪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及走势,根据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吸引京津产业及大集团大公司研发中心、加工制造基地落户我省的政策措施,建立和京津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大集团大公司的互动机制。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强信息产业专业组团招商和网上招商,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工贸易。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分工。
(三)创建多元投资环境。发挥专项资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加强与国内外投融资机构的联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培育和壮大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公司。研究探讨对重大项目进行投资的决策、执行机制。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培育,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担保等融资渠道。
(四)实施大公司战略。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使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迅速扩大规模,成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大集团。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强强联合、上市融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信息产业大公司到河北投资创业。
(五)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上下游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相互支撑的格局。加强信息技术转化中心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设信息产业专业孵化器。加强信息产品市场监管,引导企业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 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软件产业,是实现我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省软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软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5.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34%,约占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13%,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系统集成销售收入2.2亿元。先后有2家纳入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4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其中一级集成资质的1家,二级集成资质的2家,三级集成资质的24家,四级集成资质的13家。
(二)发展特点。
1 软件企业稳步发展,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统软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4家、超3000万元企业18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44家。2005年,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2 软件产品数量逐步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基于各种系统平台上的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迅速,已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电力、安防、社会保险、工业控制、教育、交通、医疗、电信、通信、仿真等应用软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3 软件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等软件园区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一批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务的软件企业入驻。中电科技集团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华为公司、中兴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京东方科技集团、北大青鸟等大公司先后落户我省,为提升我省软件企业水平和规模,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4 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优惠政策逐步落实。国发〔2000〕18号、国办发〔2002〕47号、冀政〔2001〕21号文件,对软件产业发展在税收、资金、人才培养、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构筑了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国家鼓励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重大举措,也对我省软件产业的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软件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信息技术和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和消费类产品、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