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重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缓慢,财源基础薄弱;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多,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缓解。
二、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中央及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出口总额增长15%;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增加200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口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继续深入推进“三个三十工程”,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一是突出加强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三江航天孝感产业园、孝棉集团纺织工业园、孝南高档生活纸品工业园、云梦制膜及包装工业园、孝昌通讯电子产业园、安陆粮机工业园、大悟硅光电工业园、福星科技工业园、长江赛孚精细化工园、马口纺织工业园等十大特色工业园建设,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市开发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20%。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捷能公司特种光源、华中光电公司光学元件产业化、金龙泉(孝感)公司15万吨啤酒扩能、孝昌通讯科技园50万部手机、大悟富佳龙硅、云梦蓝天盐化等10个重点续建项目。大力推进孝棉集团高档服装面料、市开发区锦园科技、维达集团三期扩能、梅林正广和罐装食品等10个新开工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以上。三是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围绕轻工纺织、盐磷化工、食品医药、金属制品、机电及汽车零部件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壮大产业规模。大力支持汉川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安陆粮机、铝制品,云梦制膜包装,应城长江赛孚精细化工,云应地区盐化工和石膏加工,市直机电光,孝南纸品等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四是努力培育名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福星、红双环、红双圈、神霖、神丹等名牌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扶持地方品牌企业发展。五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积极支持华中光电、大禹电器、凯风乳酸等企业建设高技术项目,大力申报省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三个专项和重大新产品开发等项目,力争有一批新的企业及项目得到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认真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着力建设南部四县(市)区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3万公顷,产量210万吨。抓好七大优势农产品产业 带和六大特色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二是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力度。加快发展粮油、棉花、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5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 发挥其带动基地和农户的作用。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徐家河及郑家河灌区节水改造、大悟彭店水库灌区配套、安陆解放山水利枢纽改造、应城短港水库除险加固、河口泵站新建和孝南朱湖泵站、汉川大沙泵站、云梦泵站改造等项目,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四 是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学校生均公共经费标准。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设施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进一步加强人畜共患疾病和血吸虫病等地 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实施一批乡镇文化中心站和村文化室建设项目。五是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建设衔接城乡的公共交通、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和广播电视等网络。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改水改厕改圈和环境整治等工程,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 件。重点抓好列入省“百镇千村”工程的85个示范村建设,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六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政策增收保障。进一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实施农村职 业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