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完善科技教育辅导机制。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长效机制,全市科技活动场所、大专院校、高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园等科学教育场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定期免费或优惠向未成年人开放。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扩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渠道和机会,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5、加大科技传播力度,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要开辟科普专栏或专题,加大科技传播普及力度。建立定期将优秀科普图书和科普少儿影片向城乡学校输送的绿色通道。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市社科联、市妇联)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以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开展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培训。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形式,每年对村以上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青壮年党员轮训1-2次。切实改善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和农村青年党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2、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推广主推品种、主导技术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科技赶大集、专家讲座、样板示范、田间学校、农业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网络咨询等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探求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农民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科学种植、养殖、加工生产能力。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加大对农业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十一五”期间,争取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能接受1-2次实用技术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年让2万农村劳动力接受各种系统化、提高型的科技培训,5%的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获得绿色证书。
3、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持证上岗就业,为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城乡经济服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市每年组织1.5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实现1.5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一条龙的培训就业服务机制,确保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加强转移就业农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和就业维权意识。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