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资企业占据一定地位
2005年,全国有“三资”造纸企业346家,占全部造纸企业总数的10.38%;在全部产品销售收入中,“三资”企业占32.83%;在利税总额中,“三资”企业约占40%以上,展示出较强的盈利实力,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高档纸产品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已占据了重要地位。
(五)生产布局相对集中
2005年,纸及纸板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江苏、河北、福建、湖南、安徽、四川和广西11个省,产量合计已达 4963万吨,占全国纸及纸板总产量的88.62%。 2005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企业有6家,显示国内造纸工业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生产布局,其集中度都进一步提高。
我国造纸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三大板块:即以生产新闻纸、文化用纸为主的东部山东板块,生产文化用纸和纸板为主的东南部江浙板块,以及生产新闻纸、生活用纸和纸板为主的南部广东板块。2005年三大板块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25%和13%,总和占全国造纸工业总产量的6l%,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我国造纸工业在西部布局较为薄弱,这为宁夏造纸工业的发展以及在西部的崛起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以宁夏造纸工业为龙头的西部板块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增长,造纸企业在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一改过去设备陈旧、产品低劣、原料供给不足、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产量上升、质量提高。特别是2005年,纸和纸板的产销量均有加速增长之势,销售收入接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26.73%,净利润为 123.2亿元,同比增长23.69%。
(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造纸工业作为受周期性影响不明显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虽然受能源、运输费用等价格持续高位的影响,但保持高于GDP增长速度的发展势头并不会改变。而且,我国纸产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在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阶段,造纸业是为数不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且供不应求的行业之一,属典型的需求拉动型行业。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总量预测到2015年将达到 70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因此今后10年造纸产能和需求缺口约有2000万吨。
(三)产品档次不断升级
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造纸行业的影响尤为明显,国内市场在对不同档次纸品的需求上,表现为低档产品供应相对过剩,中高档产品供不应求,高档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高档新闻纸、铜版纸、白卡纸、低定量涂布纸、强韧牛皮箱纸板、特种纸等是增长性比较强的行业, 2005年造纸行业的投资几乎都在这几个行业上。高档新产品是造纸行业的主要利润区,近年来铜版纸、全木浆文化用纸、涂布白纸板、全木浆生活用纸等高档产品发展迅速。此外使用废纸浆、化学机械浆、矿物质填料等价格较低的原料以降低纸张成本也是重要的趋势。
(四)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
2005年,尽管中国纸及纸板总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消费量只有4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少8公斤。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中国人均消费量不及美国的1/8。如果中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增加1430万吨/年的消费量,市场潜力巨大。印尼金光集团APP浆纸公司等国际大型造纸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中国市场成为国际纸业巨头的必争之地。
(五)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从国际上看,造纸工业规模经济性强,国外造纸企业平均规模为年产8万吨,最高的芬兰造纸企业平均规模达到年产32万吨;我国造纸工业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生产规模有一定的增加。 2002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能1.35万吨,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能1.62万吨。随着大规模产能项目的建设和小企业的关停,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六)清洁生产成为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造纸工业污染大,必须进行治理,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造纸工业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近6年来大幅降低,从1998年的0.426吨/万元降至2004年0.094吨/万元。由于制浆造纸企业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效果显著,造纸工业环境污染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于 2003年1月1日起实施。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的立法工作也已开始,《造纸清洁生产规范(报批稿)》已完成制定,正待批准。一批造纸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示范单位发挥着积极的骨干作用,推动着我国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的进程,这些都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