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依法落实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职责,做到用人与治事相统一。全面实施教师队伍资格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评聘结合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实施《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师德建设若干意见》为重点,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引导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制度。
(五)加强教育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围绕我省“东向战略”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结合我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根据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积极调整我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我省重点培育的汽车、电子电器、制造类、化工能源类、生物医药类、信息技术类、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建设,高质量实施基础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加强产学研结合。面向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巩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推进原创性研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能力,提高合肥国家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高校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加强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成果,发挥高校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高层次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的方针,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鼓励与境外著名高校开展科研、互派学者等合作,力争造就一批国内前沿学术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贯彻《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大力推进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合作举办高水平教育机构。引进境外资金、课程体系、优秀教材和优质师资,促进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健康发展。推进国家留学工作制度,促进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工作健康发展。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回省工作,扩大来皖留学生的规模。认真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鼓励举办各种教育机构,努力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人们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扩大学校教育功能,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制度。学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大力发展职前教育、职后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为各类社会成员提高就业技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全面的资格认证制度。发展完善自学考试制度。逐步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