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领导,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落实市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和统筹经费等方面的职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突破。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及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我省经济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开展成人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开展城市与农村的对口支援。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高水平院校建设、教师素质提高四项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60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50所县级职教中心、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设立职教专项经费,确保办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做大做强一批职业院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推进职业学校联合、合作办学,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以规模和质量为着力点,积极提升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立足安徽实际,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满足我省奋力崛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强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牢固树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加强高校科研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实施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加大省部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力度。积极推进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使其教学、科研整体实力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重点建设4-6所省属综合性和工科性大学,以及10所左右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职院校,推进若干所民办高校加快发展,使其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力争进入国内一流水平。大力推进学位建设,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明确定位、分类指导的原则,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使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传统学科专业调整和改革力度,加强工科及应用型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大学科与专业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