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普通高校发展到100所左右,各级各类在校生达10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实现新的突破,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5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重视体育和卫生工作,开展学生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加强青少年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倡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创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克服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
--切实加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义务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落实县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布局、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工资发放、校长和教师管理以及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责任。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寄宿制学校三大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完善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中心城镇学校建设和城市中小学规划与建设,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教育质量检测,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争取幼儿入园率有较大提高。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