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功能初步显现。作为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重要登陆点以及国内三大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之一,上海拥有六个系统九条海光缆,通信容量达到260G,占全国总量的70%;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30G,占全国的22%以上;长途通信光缆长度从2000年的1400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5141公里。
功能型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国内最大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运算能力从“十五”期初的3840亿次/秒提高到期末的11万亿次/秒;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已通过项目验收,高性能计算在气象、基因和药物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双跨越。信息通信网络交换能力大幅增强,上海本地网络交换中心实现了与各信息网络间的高速互联,全年总交换流量从2000年40千兆字节增至2005年1300太比特字节,日最高交换流量突破5太比特字节,总交换路由信息达26个B类IP地址,总交换互联带宽达4.9G以上。规划和开始建设800M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公网和上海地面无线测控网;无线监测等功能型基础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2.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提供。
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移动、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各项功能指标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各类终端普及率跃居国际先进行列(见图1-1)。截至“十五”期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996.7万,主线普及率达56.1%;移动电话用户达1444.2万,普及率达81.2%;有线电视用户达427.3万,接入率达67%;数据业务迅速增长,互联网用户数达803万,普及率达45.2%,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数达222.66万,家庭宽带接入率达35.1%;市民可享受网上浏览、网络话音、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信息通信服务。
3.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趋向全面。
结合新建区域、开发区建设、重点项目和旧区改造计划,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适应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市场格局的要求,规划形式趋向多样化。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临港新城、紫竹科学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区、F1上海国际赛车场等30多个新城镇和工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规划覆盖面积达73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1%,规划覆盖人口近400万。除了区域性的专业规划编制外,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管理和推进思路日益渗透到诸如中船及浦钢动迁基地、市重大工程动迁配套商品房、崇明越江工程设计等工程建设的规划中,逐步嵌入全市规划大流程。
4.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模式初见成效。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经过五年探索,信息通信管线集约化建设模式已得到成功验证,并逐渐推广至无线通信基站、通信局房等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良好机制,形成了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网络,累计敷设长度达1621沟公里,建成并运行国内首个由5家运营商共用的集约化通信局房(临港新城通信中心),形成了“临港模式”;完成铁路南站等近50万平方米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合路建设,提高了城市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了重复投资,改善了城市景观,为各家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公平的接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