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作较差,综合效益不高。目前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仍存在运输与设施不协调,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较差,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规模化、集约化运输组织程度较低,运输工具及站场设施、安全救助装备、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比较落后等问题,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四是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上看,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之间以及经济区内部仍缺乏大能力的综合交通通道,与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相适应,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建设管理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底,在全省24.4万公里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仅占43%;16万公里村级道路中,绝大部分是机耕道,达不到公路技术标准;8.4万公里县乡公路中,有5.8万公里属中低级路面或无路面;还有25147个建制村不通公路,数量为全国之最。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还有36%的乡镇不通水泥路(油路),7.5%的村不通公路,三州还有72%的乡镇不通水泥路(油路),54%的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发展滞后,影响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是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交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现有铁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公路养护体制以及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仍然制约着交通自身发展和综合交通整体效益的发挥。部分收费公路收费还贷能力弱,负债率较高。由于资金匮乏,地方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养护任务十分艰巨。部分支线机场营运亏损。交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二、面临的形势及运输需求预测
(一)“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十一五”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万亿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将产生较大的运输需求,而且对运输质量、时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交通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在建设力度、运输结构和服务水平上下大力气,提供大能力、高质量的交通设施并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2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交通运输给予有效支撑。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的视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迈开实质性步伐,我省成都、攀西、川南、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的发展正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要求与相邻区域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物流通道,这将给我省交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突出农村交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在加强进出川通道建设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公路通达问题,提高技术等级,改善通行条件,扩大农村公路客运班车的服务范围,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善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