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加快育苗商品化步伐。全市以漂浮育苗为重点的集约化育苗移栽面积要达到95%以上,专业化管理、商品化供苗要达到80%以上。
3.坚持旱作栽培,扩大地膜覆盖面积。重点落实好“秋深耕、冬起垄、春盖膜、勤中耕”等系统整地技术措施,扩大烟田地膜覆盖面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全市烟田整地起垄面积要达到95%以上,烟田地膜覆盖面积要达到80%以上。
4.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推行平衡施肥技术。要广开肥源,增加烟田有机肥施用量,全市烟田有机肥施用面积要达到95%以上,烟田豆浆灌根、配方施肥面积要达到95%以上。坚持科学施肥,平衡烟株营养,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5.普及三段式烘烤工艺,推进专业化烘烤进程。积极推广普及烟叶成熟采收标准和“三段式”烘烤工艺,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积极开展密集烤房示范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加快专业化烘烤进程,重点建设好10个30座以上、20个10座以上的密集式专业化烘烤示范基地。
(四)抓好三项示范工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为先导,全面落实综合标准化技术规范和各项先进实用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引路、技术示范的作用。全市安排三项示范面积6.5万亩,其中优质烟示范乡面积5万亩,新技术示范园面积1万亩,领导示范田0.5万亩,并分别达到市、省和国家先进水平。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区抗灾能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上级加大烟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扶持补贴的机遇,认真落实烟水、烟炕配套实施方案,加快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07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达到9000万元,新建水窖、水池1034座,水井和提灌站449个、小塘坝15座、管网工程21处,新增可灌溉烟田面积8万亩以上,新建标准密集式炕房969座,小型密集烤房5123座,新增集约化烘烤面积7万亩以上。要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设,提高增雨防雹作业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烟区抗灾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烟叶生产的行政指挥、技术指导和便民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组织健全、体系完善、经费落实、服务到位。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省政府规定,把烟叶税收的5%作为发展基金,保证烟叶生产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投入政策,加大生产投入。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在认真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二六二”投入政策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烟草部门和广大烟农要提高投入标准,明确投入责任,规范投入行为,确保烟叶生产产前投入及时、足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