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新”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加强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两新”组织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事业上支持鼓励、生活上关心照顾。消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对“两新”组织人才的服务体系,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建立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状况调查统计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服务。开展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千名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做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甘肃省中青年优秀专家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引进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科研项目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实施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建设,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使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老中青三结合,重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健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拓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渠道,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基础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配套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程和措施,千方百计盘活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引进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凝聚、培养优秀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创业园区的建设,为企业吸引高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全省经济发展对技工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尽快提高全省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把各类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导各类职业院校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加快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技师带徒、支持个人自学,培养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大中型骨干企业每年培训技工的比例要达到职工总人数的25%以上。积极促进劳动力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初步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高级技师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以完善人才评价使用制度为重点,以建立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开发,努力造就一支与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重点抓好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营能人、乡村科技人员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继续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大中专院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教学优势,建立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基地体系,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建设城乡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科技人员到基层创业,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认定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津贴制度、个人产权激励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