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各级农业、工商、质监部门要分别建立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制度,在关键季节组织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进行质量监督抽检,依法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强化质量监督。加强农资质量动态抽查,防止不合格农资流入农村。推行农资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在重点农资集散地和农资市场建立固定质量监测网点,对农资产品实行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和跟踪监督,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加强农资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各级农业、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加大对本地农资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发布虚假农资广告的违法行为。对不按法定要求审定,只收费不审查的广告发布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
(五)狠抓案件查处。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对案情没有搞清楚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制假售假责任者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应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支持和参与制假售假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农资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查处效果。紧紧围绕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饲料及农业机具等重点品种,突出县、乡、村农资市场特别是零售商户的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在产品质量、产品标签、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造成农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快、从重、从严处理并依法向农民赔偿。对发现的大案要案要组织力量集中查处,按照“五不放过”原则,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重惩处。实行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加强跟踪指导,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构成犯罪的案件,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对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营销单位、个人充当保护伞的政府机关、执纪执法部门及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建立健全农资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和责任制
为进一步抓好农资监管工作,省建立有关部门参加的农资监管联合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农业、工商、质监、物价、经贸、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宣传等部门指派专人组成,负责联系、指导、协调和督办全省农资监管的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建立农资监管协调制度,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划定监管责任范围,建立责任制。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联合监管,合力打击。质监部门负责农资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打击生产领域制假违法行为;工商部门负责农资流通环节监管,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假冒商标、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农业部门负责打击种子、农药、复混肥和配方肥违法行为;物价部门负责农资价格监管,适时启动政府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打击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监察部门负责查处公务人员失职渎职、官商勾结、行贿受贿、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规行为;公安部门负责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重大案件的侦查工作,对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及时予以查处;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工作,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违法企业和不法分子;经委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农资生产企业依法经营并加强质量管理;司法部门负责指导法律服务机构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供销社系统负责本系统农资经销企业管理,规范进货渠道,严格商品质量管理,健全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扩大服务范围;信访部门负责农资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