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培养骨干,储备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着眼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优秀医学人才,高级紧缺人才的培养制度,通过重点培养,选派国内外进修、举办高研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和发展学科优势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在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和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
(六)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在政策导向和资金、项目安排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倾斜和支持力度,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制订计划和措施,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城市社区和偏远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组织与鼓励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村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推广适宜技术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七)科学管理,手段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根据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步伐。要疏通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适用的信息管理与传输体系。建立省、市两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实时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情况和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完成情况,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八)加强督导,定期评估,强化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考核、登记和评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学科专家组的作用,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情况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单位综合目标考核。
(九)增加投入,建立机制,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经费。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多渠道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增加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当前条件下,单位是继续医学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要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5%,有条件的单位可提高投入比例;卫生技术人员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当承担部分费用;鼓励社会各界筹集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积极争取多方投资继续医学教育,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