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近期,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以及经济开发区建设布局,做好重大工程设施的选址和确保州、县、乡居民区免遭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重大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勘查治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对建设工程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明显下降。
中远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对泥石流进行重点治理,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冻胀沉陷、盐溶塌陷、沙漠风蚀沙埋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按灾种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区,总面积60.00×104 k㎡,占全省总面积的83.63%。
(1)冻土冻胀沉陷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Ⅲ1):主要分布青南高原和青北祁连山地地区。地貌类型以高山、丘陵、高平原为主。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原区由于地形和缓,地表、地下水径流滞缓,松散层发育和日温差较大、正负温交替频繁,因而地区多年冻土的冻胀、融沉等表生地质作用现象和类型也极为发育。
(2)盐湖盐溶塌陷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Ⅲ2):主要分布柴达木盆地现代盐湖区。地貌类型为平原,地势平缓。盐湖盐溶塌陷灾害主要对建筑工程造成危害。
(3)沙漠风蚀沙埋一般防治亚区(Ⅲ3):主要分布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大风山及一里平一带以及共和盆地。雅丹、风蚀洼地及风蚀残丘等地貌发育。区内沙漠风蚀沙埋灾害主要掩埋沙漠绿洲的农田、牧草地和村舍、渠道、水库、公路、铁路、阻塞桥涵等。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冻胀沉陷、盐溶塌陷及沙漠风蚀沙埋。
高原冻融地质作用盛行,对铁路、公路、桥涵、房屋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极为普遍。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对江河源区可能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利枢纽,提前做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同时开展久治年保玉则、格尔木昆仑山等国家地质公园及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地质灾害调查。
西部柴达木盆地主要地质灾害是盐溶塌陷、沙漠风蚀沙埋、土地退化,防灾手段首先是加强行政管理,科学开发水资源,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量,确保绿洲生态免遭人为破坏。其次,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以及经济开发区建设布局,避免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的建设,对水环境条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继续开展基础调查,进一步查清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风险区划研究,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风险区,全面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为制定防灾规划,建立监测预报系统,部署防治工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供依据。
(1)2010年以前完成刚察县、河南县和泽库县等19个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附表一)。
(2)开展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工作,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为函数的风险性评估模型、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1)湟水河谷区地质灾害详查与评价
湟水河谷区有湟中、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城及海东地区(平安镇)、省会(西宁市)等多座重要城镇;是我省水浇地集中分布的重要产粮区和现代工业与地方民族工业主要发展区;是全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最集中地带,铁路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属于我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威胁与危害严重。应尽早开展地质灾害详查与评价,提出监测方案和防治对策,确保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黄河河谷区地质灾害调查
黄河干流龙羊峡至寺沟峡197km的河段,河床比降大、落差集中、河道深窄、峡盆相间、两岸陡峻、基岩裸露,是建水电站的理想地区。规划了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和寺沟峡等六座大型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760×104千瓦,被誉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区”,将建成为我国西部的重要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