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盐湖盐溶塌陷灾害易发区
青海现代盐湖(卤水湖、半干涸盐湖和干涸盐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黄河源区和可可西里地区也有零星发布。柴达木盆地西北自尕斯库勒湖-冷湖,东南至团结湖-柯柯盐湖,分布着32个卤水湖及石盐滩地,总面积约3.18×104 k㎡。天然条件下,石盐层受盆地周边上部潜水的接触溶蚀和下部承压水的天窗通道溶解,形成塌陷溶蚀沟和溶洞。盆地石盐层塌陷溶蚀沟槽和溶洞群发育区(带)主要分布在尕斯库勒湖东南、昆特依盐湖北部和依克柴达木湖东岸以及达布逊湖北岸-北、南霍布逊湖东部干盐滩区。盆地盐湖盐溶塌陷对建筑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路基的塌陷灾害,如敦煌至格尔木公路和青藏铁路在通过察尔汗盐湖干盐滩区时,都曾对路基的盐溶塌陷进行过反复整治。
4、沙漠风蚀沙埋灾害易发区
青海1994年沙漠面积为4.63×104 k㎡,其中流动沙丘面积为2.448×104 k㎡,半固定沙丘1.237×104 k㎡,固定沙丘0.945×104 k㎡。柴达木盆地沙漠面积为2.54×104 k㎡,占全省沙漠面积的54.9%,其中流动沙丘1.53×104 k㎡,占全省流动沙丘面积的62.4%。共和盆地沙漠面积为0.22×104 k㎡,占全省沙漠面积 4.8%,其中流动沙丘0.16×104 k㎡,占全省流动沙丘面积的6.5%。半固定、固定沙丘0.06×104 k㎡,占全省半固定、固定沙丘面积的2.8%。青海湖盆地沙漠面积为0.03×104 k㎡,占全省沙漠面积的0.6%,其中流动沙丘0.03×104 k㎡,占全省流动沙丘面积的1.2%,半固定沙丘0.001×104 k㎡,占全省半固定、固定沙丘面积的0.4%。黄河源地区沙漠面积为0.13×104 k㎡,占全省沙漠面积的2.8%,其中流动沙丘0.10×104 k㎡,占全省流动沙丘面积的4.1%,半固定沙丘0.03×104 k㎡,占全省半固定、固定沙丘面积的1.4%。长江源地区沙漠面积为0.62×104 k㎡,占全省沙漠面积的13.4%,其中流动沙丘0.62×104 k㎡,占全省流动沙丘面积的25.3%。
区内沙漠的沙丘移动,一方面掩埋沙漠绿洲的农田、牧草地和村舍、渠道、公路,另一方面使穿越其间的国道、省道和青藏铁路普遍出现沙埋线路、沙蚀路基、线路积沙、扬沙、阻塞桥涵等沙害现象。而共和盆地沙丘的移动,尚对龙羊峡水库有淤积作用。
四、地质灾害防治总体部署
(一)防治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结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省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二)分区部署
1、青东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主要分布于西宁市、海东地区、同仁县、尖扎县及大通河、黄河、长江、澜仓江等峡谷地带。面积7.40×104 k㎡,占全省总面积的10.31%。地貌类型以中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强烈,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省内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近期,完成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查和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重大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勘查治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加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将城镇、重要设施建在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带和尽可能减少采矿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对矿山要加大治理力度,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煤矿矿山地面塌陷。
建成西宁市林家崖滑坡、北山寺滑坡、隆务镇西山滑坡等监测预报及综合治理示范区。对于地质灾害危险区严格审批制度、科学限制建设,以保障现有城市设施安全和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中远期,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重要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治理和搬迁避让。全面实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明显降低。开展对坎布拉、互助北山等国家地质公园及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地质灾害调查。
加强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等峡谷地段的地质灾害调查,对威胁与危害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水电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勘查、综合治理和监测,保障水电资源开发重点地段开发活动实施和大中型水电工程的安全。
2、环柴达木盆地泥石流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主要分布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带。面积4.35×104 k㎡,占全省总面积的6.06%。地貌类型以中山、山前戈壁砾石带为主,地势开阔平缓。地层岩性以片理化侵入岩、火山岩和巨厚的砂砾石、砂为主体。山前带沟谷泥石流为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虽然盆地气候干旱、少雨、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低,但泥石流灾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