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仅具有多发、频发和危害严重的特点。而且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其危害范围、发生频率和致灾程度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风蚀沙埋、冻土沉陷等缓变性地质灾害,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危害日趋突出。
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增长、大规模工程建设方兴未艾的新形势,筑路建房切坡、矿山滥采乱挖、坡地灌溉跑水、水库渠道病害等人类经济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明显增加,灾害分布面积亦不断扩大。2020年之前,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基础设施工程都正在或规划建设中,老矿山继续开发,新矿山正在建设,从而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受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未来一定时期内全省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群发的趋势不会改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仍然主要发生在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及山间盆地;矿山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发生在青北祁连山地等煤矿开采地区;冻土冻胀沉陷灾害主要发生在青南高原和青北祁连山地区;沙漠风蚀沙埋及盐湖盐溶塌陷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柴达木盆地。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成立了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1998-2005年汛期共进行地质灾害险情巡(调)查599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324人次,向各级政府适时报送险情专报和调查报告233份;实施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省内已有多个单位,获得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证书;百余人参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2003年11月18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了《
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省政府令第37号),2004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63/498-2004),标志着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逐步深入
在地质灾害发育重点县(市)和全省范围内,分别开展了不同精度的地质灾害现状调查。2005年底已完成了西宁市、互助县、民和县、同仁县、湟中县、尖扎县、循化县、乐都县、平安县、化隆县、大通县、贵德县、门源县、兴海县、湟源县、共和县、祁连县、贵南县、同德县、海晏县、玛沁县、德令哈市、玉树县、格尔木市等2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青东、柴达木盆地等全省大部分地区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在24个县(市)内共调查到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302处,涉及57036户,计282631人。当地政府落实监测报警和防灾责任人1622处,实施搬迁避让防灾总户数508户,计2473人。
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进行了西宁市小西沟泥石流、大寺沟泥石流、瓦窑沟泥石流、林家崖滑坡、王家庄危岩、北山寺危岩、南川东路危岩、光明化工厂滑坡、德令哈市白水河泥石流、杂多县城泥石流、龙羊峡电站虎丘山滑坡、同仁县西山滑坡,循化县比堂沟滑坡等多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的勘查(调查)和小西沟、瓦窑沟泥石流,同仁西山、小桥大街办事处、虎丘山、光明化工厂滑坡,王家庄、花石峡、林家崖、南川东路危岩等地质灾害应急排险和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网
对重要经济发展和人口集中地区的一些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开展了专门监测。如,西宁市林家崖滑坡、西宁市王家庄滑坡、西宁市南川东路滑坡、西宁市北山土楼观滑坡等。通过实施地质环境监测,适时发布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情况通报和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年报,为地质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举办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培训班、“4·22”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电视宣传讲座以及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向基层组织负责人发放填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填写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明白卡等,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
5、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巡)查、监测,及时编制了部分地区的防治规划
通过地质灾害调(巡)查和监测,多次查出崩塌、滑坡灾害险情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确保了1619余户9390人的安全。其中,1999-2005年成功预报滑坡7处,涉及村民500余户、4660余人;为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海东地区主要城镇及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西宁市地质灾害危险区红线图等重点区、段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