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十镇百村”工程为示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文明村镇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和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农产品流通,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3%。

  1、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

  --水果产业。重点建设以秭归、兴山、长阳、夷陵区、宜昌城区和宜都、当阳、枝江等长江河谷地带为主的柑橘、脐橙、蜜柚基地;以枝江、当阳、长阳和夷陵区东部等平丘地区为主的沙梨、白桃、金水柑、猕猴桃基地;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和远安县等宜西地区为主的板栗、核桃干果基地。力争到2010年,柑橘面积达到120万亩,沙梨、白桃面积达到30万亩,板栗、核桃等干果面积达到2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40万吨。

  --畜牧产业。重点建设宜东300万头优质三元商品瘦肉型猪、清江流域100万只山羊、三峡库区10万头优质肉牛、沮漳河流域1000万羽水禽、城郊2万头奶牛等五大优质畜禽养殖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出栏生猪500万头、肉羊120万头、肉牛5万头、家禽3000万只。蛋产量达到5万吨,奶产量达到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45万吨,成为全省肉牛、肉羊养殖大市。

  --蔬菜产业。重点建设以火烧坪、贺家坪为主的长阳片,以秭归杨林桥、兴山榛子、夷陵区上洋为主的三峡库区片,以湾潭、长乐坪为主的五峰片三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继续抓好城郊及宜东平原地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产区。建设宜昌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魔芋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把宜昌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大中城市重要的“秋淡菜”生产基地。

  --水产业。科学利用养殖水面,形成以宜东平原地区的枝江、当阳精养池塘为主,以三峡库区、清江库区特种水产养殖为增长点,以城郊休闲观赏养殖为补充的水产业格局。到2010年,水产品放养水面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优质鱼类比例达到85%以上,形成以清江鱼、三峡鱼为品牌的系列绿色水产品,建成清江优质水产品基地。

  --茶叶产业。重点建设以五峰、宜都、长阳为主的有机茶、江南红茶、名优绿茶区;以夷陵区东部、远安、当阳为主的江北早茶、特种茶区;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为主的三峡河谷名茶区。实施以五峰为核心区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培育地方茶树良种。加快无公害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5万吨。

  --中药材、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以夷陵和兴山乌红天麻、长阳木瓜和栀果、五峰“三木一花”等为主的传统中药材,形成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以枝江、当阳等平原地区为主的双孢菇、姬菇食用菌栽培基地;以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等低山丘陵地区为主的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区和反季节特色食用菌栽培区,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中药材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4万吨。

  2、农产品加工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食、油料、水产、畜禽、果蔬、林特、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4个销售收入过10亿、8个销售收入过5亿,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粮食加工。以宜昌正大、新希望、安琪酵母为龙头,推进粮食加工原料基地化、产品品牌化、产销一体化。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提高粮食精深转化加工比例。到2010年,全市粮食加工量达到60万吨,优质名牌稻米精加工、包装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油料加工。加快枝江七星台油脂加工城的建设。重点支持当阳金龙、枝江环星、枝江星龙等油脂加工企业发展“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就地开展“双低”油菜籽深加工,积极开发蛋白、甾醇、磷脂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食用植物油的年产量达到25万吨,三峡星系列菜子色拉油、七星牌小磨麻油等产品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水产加工。重点扶持湘宜水产品公司年产2.7万吨鱼片生产线和天峡鲟鱼业公司鲟鱼产业化建设,在发展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形成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的能力。

  --畜禽加工。进一步壮大城区、各县市区现有中小型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规模,重点支持宜昌双汇做大做强。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活猪200万头、活牛羊100万头、活禽2000万只,年产肉制品14万吨的能力。壮大威陵、均瑶、蒙牛、喜旺四大饮品制造企业规模,形成年产乳制品25万吨、软饮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果蔬加工。依托宜昌开发区、枝江安福寺工业园、宜都清江绿色产业工业园、夷陵区鸦鹊岭食品工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汇源、丰岛、鸿新、新亚、新桥、中绿控股等企业大力发展水果产后加工,积极开发生产蔬菜罐头、蔬菜脆片、脱水菜、魔芋精粉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总量达到60万吨,桔瓣罐头加工量达到10万吨,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加工转化鲜芋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加工基地。

  --林特加工。积极支持培育以旧木料、旧家具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对木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促进资源保护。加大对单宁酸、脂松香、银杏黄胴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支持秭归恒鑫、关公鹿业等企业积极开展野猪、梅花鹿、野鸡等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

  --茶叶加工。依托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品牌,加大品牌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重组,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力争形成1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全国知名的茶叶加工企业,5个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茶叶总产量达到2.5万吨,建成全省最先进的茶叶加工基地。

  --中药材、食用菌加工。依托三峡药业、仝鑫化工、楚城化工等企业,大力开展天麻、木瓜、银杏、黄姜系列的综合开发与加工,年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重点扶持森源、鸿新、科力生等企业发展,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菇类1.5万吨的能力。

  3、农产品流通

  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支持龙头企业向产、运、销一体化发展,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体经营户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新建一个果品交易市场;新建江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建10个大中型畜禽交易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到5个。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田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耕地。稳定粮食面积,扩大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

  2、水利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长江、沮漳河堤防建设,完成城区防洪护岸一期工程、枝江上百里江堤加固工程。启动城区防洪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防洪工程和长江崩岸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镇及小流域河道整治步伐。加强干支渠和平原地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东风渠灌溉的管理。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开展东风渠、王家坝、大溪、巩河等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东风渠灌区鸦鹊岭、石子岭项目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程。新建鲁家港、九道河、大溪等水库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完成官庄、天福庙、王家坝等3座中型水库和张家大湾、楠木溪等31座小型水库的整险加固任务。到2010年,建设防洪大堤100公里,整治末级渠系3000公里,完成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农业机械化建设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推广机械化自压式微灌、喷灌技术,果园机械深耕除草、机械植保等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实施“以机代牛”、“三牛替换”工程。大力培育以农机大户和农业机械协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新建10个县级、20个乡(镇)级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4、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力争每年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都有新成果推广应用。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型简化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稳定和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科技入户行动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到2010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动植物保护、防灾减灾、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综合防护、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农村专业协会开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培育包括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民经济人在内的农产品营销主体,运用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村镇建设

  以“十镇百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功能,改善村镇面貌,切实增强村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1、小城镇建设

  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择优培育25个中心镇,突出抓好10个示范镇建设。到2010年,平原中心镇达到3万人,山区中心镇达到1.5万人以上,10个示范重点镇率先成为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平方米。建制镇镇区供水基本普及,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2、中心村建设

  以100个示范村为重点,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合理安排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通村公路达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力、电信、自来水和广播电视。农户普遍实施以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工程。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农民议事用房以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规划面积。促进农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村庄规划集中建房。继续抓好高山边远地区居民的搬迁扶贫工作。

  3、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乡镇全部通达等级油路,村村通公路,力争70%的村通达沥青、水泥路。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新建家用沼气池12.5万户,同步改厨、改厕、改圈;新建小型沼气工程53处,更新省柴灶25万户,推广节能降氟灶8万户。加强乡村自来水和天河水窖工程建设,解决4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村居民饮水清洁安全。基本解决无电村和无电户用电问题。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

  (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坚持将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两年内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五年内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对血吸虫病重疫区实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反弹。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乡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户为支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经常性地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主导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乡镇福利院为主体的五保集中供养体系,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实施特困农户、孤儿救助工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